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试点到在全县109个村铺开,黄蜀葵产业成桑植县基层发展“新引擎”——
钱袋鼓了,人心齐了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上官智慧 通讯员 王力黑

  10月20日,桑植县桥自弯镇三合村的院坝里,拿到最后一批黄蜀葵采收款,52岁的姚菊英揣着2800元现金笑逐颜开:“只种了八分地,比往年种玉米、土豆多挣两千多!”

  至10月中旬,全县3600余户花农,陆续领到尾款。漫山金黄的黄蜀葵,不仅让农户腰包鼓了起来,还悄悄理顺了乡村的“人心脉络”。

  扩种有底气,“抱团”托底增收

  这些天,洪家关白族乡玉泉村的鲁观凤,正盘算着把种植面积翻一番。“今年培管得好,一亩稳挣3000多元,明年再多包几亩也放心。”她说。

  这份底气,源自2021年空壳树乡白马泉村的破局。当时,村支书彭长江引进黄蜀葵,却遇“卖难、运难、动员难”:农户怕“种得出卖不掉”,鲜花运输损耗超20%,零散地块没人管技术。县集体经济办蹲点后,推出“企业+村集体+农户+互助组长”模式:企业保底收购,村集体提供种苗与技术,互助组长上门采收,解决了“三难”问题。

  “种苗村送、技术村教、鲜花上门收,当月结钱,几乎无风险!”采访中,花农们纷纷感慨。

  模式见效,共赢共生。官地坪镇11岁的赵鑫淼与患病奶奶相依为命,村里帮忙协调2亩地种花,成了家里的重要收入来源;彭长江算了一笔账:每公斤花,农户得1.6元,互助组长拿0.3元,村集体留0.05元组织费,大家都有赚头,产业才能长久。

  今年,桑植5100余亩黄蜀葵全部售出,花农直接增收1000余万元,村集体进账103万元。

  家门口就业,不再“舍家奔波”

  “能挣钱,又能照顾家,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在廖家村镇的黄蜀葵烘烤厂,52岁的向香秀一边忙碌一边告诉记者。

  这座由村集体兴建的工厂,依托全县黄蜀葵加工需求,设有10个灵活岗位,优先招募留守老人和“宝妈”,每天工作约6小时,月收入约3500元,成为村民家门口就业的温馨港湾。

  陈家河镇的蔡山则是返乡代表。得知家乡产业有保障,他果断带着妻儿回乡,种了10亩黄蜀葵,“技术员上门教,采花期还能雇乡亲帮忙,每人每月多挣一千块!”蔡山说。

  当前,黄蜀葵在桑植织就了“家门口就业网”——

  洪家关白族乡的加工厂成了宝妈们的“弹性职场”;全县120多名互助组长开着三轮车穿梭乡间,把村路变成“增收路”;依托黄蜀葵的加工需求,8座加工厂、10条生产线为众多村民提供了留在家乡的理由。

  比技能、赛增收,没人闲扯是非了

  “以前农闲,打麻将的多,邻里纠纷也多。”洪家关白族乡玉泉村老书记谷祥茂回忆。黄蜀葵产业落地后,村里联合专业人士成立“勇士队”,以“比花好、比挣得多”为导向,设产量奖、品质奖等,将村民精力从零散事务引向田间,形成“比技能、赛增收”的氛围。

  “黄蜀葵成了基层治理的‘润滑剂’。”桑植县集体经济办负责人汪正鄂说,产业覆盖了17个乡镇109个村,乡村的精气神大不一样了。

  空壳树乡白马泉村曾因土地灌溉问题纠纷不断,如今村集体带领留守老人们种植黄蜀葵,协调水源,矛盾大幅减少;陈家河镇格溪村分红会后,村民们不愿散去,热烈讨论着“明年扩种、能挣多少钱”的计划。

  “群众找干部的内容也变了。”官地坪镇赵家坪村支书赵敬俊介绍,过去村民是争补贴、吵灌溉,现在大家到处问技术、盼培训,都想着把黄蜀葵种好,多挣点钱。

  如今,村集体召开产业会,村民们都早早搬来板凳,连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凑近听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