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蓉 见习记者 沈可心 通讯员 苑铭菲
  怎样识别真正的数学天赋?解题快、分数高就是“天才”吗?当教育界从追求“竞赛金牌”转向培养“创新大脑”,一场关于数学拔尖创新人才识别与培育的变革正在发生。
  近日,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的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研讨会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多所高校与中学的教育专家展开思辨,映射出教育理念的深层转型。
  识才之问:
  不止于分数,更在于思维
  “孩子做题快、分数高,并不完全意味着数学好。”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程涛分享了一组数据:该院今年在拔尖班选拔中设置了两场笔试,一场考查高考内容,另一场则要求学生自学新材料并完成论证。结果,“首轮高分者中,不少人在第二轮未能达到平均分;而部分中游学生,却展现出惊人的自学能力。”
  “高考更多考查解题熟练度,而一旦需要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部分‘高分生’就显得力不从心。”程涛指出,真正有潜力的学生也许反应慢,但想得非常深入,眼中一定闪烁着对数学真正的热爱。
  湖南省数学竞赛总教练羊明亮在采访中表示,识别人才需关注“持续对一件事情的爱好、坚持与耐力”。除分数外,更应看重学生是否具备“内驱力”与“批判性思维”。
  面对家长普遍担忧的“早期培养是否会扼杀孩子兴趣”的疑虑,羊明亮以踢足球为喻回应:“目的是锻炼身体、培养技能,而不是一开始就要进国家队。”他主张低年级阶段应引导学生“看科普数学书,感受空间图形的魅力”,而非盲目超前学习。
  育才之变:
  从“解题”到“问道”的课堂重构
  “如果因为提前学完了高中内容才会做题,这个题可以不做。”羊明亮直言。他描述了当前长沙部分高中的教学场景:学生拿到题目后独立思考不同解法,上台讲解思路,课后还需撰写笔记,探究问题的逆命题与深层背景。
  “真正有价值的是能够独立推导出结论的能力。”他说。
  在长沙市一中,学校构建了“三段式”培养路径:以数学文化与大师故事激发兴趣;为潜力学生配备校内外双导师,定制成长方案;推动高校学术资源下沉,探索中学与大学的贯通培养。
  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提出“高原之上起高峰”理念——副校长曹志鹏认为,只有提升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构建肥沃的“数学教育高原”,才能自然孕育“高峰”。该校通过数学建模等项目式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埋下热爱数学的种子,让人才自然“涌现”。
  校外,一些家长也开始调整策略。“之前老大就是跟风学奥数,提前学高中内容,靠死记硬背记住公式,但缺少独立思考,后来越学越糊涂。”来自岳阳的樊女士反思道。她现在为二胎选择了思维训练营,“课程轻松,孩子也乐在其中。”
  一名高二学生家长王先生也表示,自己不再盲目送孩子去竞赛班,而是平时带他参加高校开放日、科普场馆参观,“希望他学习不只是为了解题,而是去更好地理解世界。”
  公平之思:
  从“资源倾斜”到“生态共建”
  而对拔尖学生的特殊培养,是否有违教育公平?
  “饭量大的人该吃两碗,饭量小的人吃一碗就饱,‘能吃饱’才是公平的本质。”吕长虹用比喻阐明观点:因材施教正是对拔尖人才和国家战略资源的公平体现。
  这种公平并非资源独享,而是通过精准分配推动整体提升。研讨中,多所学校呼吁加强合作,促进初高中与高校资源的无缝对接。
  然而,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仍是现实挑战。“一般县城、乡镇没有专业的数学教练,乡村孩子学奥数比较困难。”一位乡村数学教师坦言,“目前努力在课堂中融入绘本、游戏和数学史以激发兴趣,但有天赋的孩子的后续培养仍需更专业的支持。”
  在政策与行动层面,跨区域合作正在推进。据了解,湖南省多所重点中学与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建立结对机制,通过线上课程、暑期营地等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软性流动”。吕长虹也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已与云南省寻甸县金所119小学搭建合作课程,助力偏远地区数学教育发展。
  会议共识清晰,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在识别上,要从单一分数评价转向多元能力评估;在培养上,要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训练;在目标上,要打破“唯竞赛论”“唯清北论”的功利导向。
  当家长不再仅以分数论英雄,当教师主动拥抱“慢思考”,当学校打破围墙推动资源共享,我们或许正在接近一个更科学、更包容的育才新时代——
  那不是少数天才的孤独攀登,而是每一个热爱思考的青少年都能被“看见”、被点亮的教育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