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身变伤身,究竟谁之过

  黄鹤权

  据澎湃新闻报道,电商平台上不少培训机构打出“1050元包过拿证”“一天培训三十天取证”的宣传,而通过这些培训速成的健身教练持证上岗后,多数精力放在推销课程上,“专业指导”反而成了副业。这种行业“怪圈”,不仅让消费者的健身需求落空,更暗藏运动损伤风险。

  健身教练本应是科学健身的守护者,须系统掌握运动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能根据不同体质定制方案并规避风险。但千元包证的速成模式,让专业门槛沦为摆设。有消费者反馈,花上万元请私教不仅没达到效果,反而练伤了腰,教练面对质疑时,只会用口号敷衍,连基础动作原理都说不清。

  “怪圈”的形成,始于培训端的利益驱动。首先,培训机构将资质认证异化为生意,省略必要的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甚至与认证机构暗通款曲,把发证变成花钱买纸的流程。其次,健身房的考核导向则将教练推入业绩至上的漩涡。从部分健身俱乐部的绩效评估办法看,业绩达成权重高达30%,客户满意度占35%,而专业能力仅占15%。在收入与课时费、新客转化率直接挂钩的机制下,教练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推销上。

  打破“怪圈”,首先要筑牢培训认证防线。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准入标准,明确健身教练必备资质与考核流程,取缔虚假培训机构和违规发证机构;监管部门须主动亮剑形成震慑,针对电商平台的“包过”宣传开展专项整治,从重处罚违法机构与平台。同时,消费者也应提升辨别能力,通过试课考察教练专业度,要求查看培训合同与考核成绩,遇损伤要及时维权。

  健身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销售技巧,而是专业服务。当培训认证回归严谨、考核机制侧重能力、监管处罚形成威力,健身教练才能从业绩焦虑中解脱、专注提升专业技能。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