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蓉 见习记者 沈可心
一位台湾青年,为何跨越海峡,选择在湖南投身养老科技产业?面对数千万空巢老人的情感陪伴与健康隐忧,这支年轻的创业团队又将如何用“AI子女分身”回应?
在智慧养老工具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长沙慕意分身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台湾青年谢东安与他的复旦伙伴们,用一款具身智能机器人,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市场洞察:
一份因爱而生的“AI分身”
2018年,谢东安怀着对技术创新的热忱来到大陆发展,在上海结识了复旦大学硕士高宏飞。2024年,通过高宏飞的引荐,他又认识了曾在华为任职的汪登。三位背景各异的年轻人在思想碰撞中寻找创业方向。
起初,他们关注AI玩具、聊天机器人等热门赛道,但一次关于高宏飞母亲的对话改变了团队的轨迹。
“他提到在河北老家的母亲出现了抑郁倾向。”谢东安回忆,“我们都是远离父母的游子,突然意识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个被严重忽视的领域。”这个发现让他们毅然放弃了更容易融资的AI娱乐赛道,转而投身银发康养领域。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庞大数字背后,是数以千万的空巢老人。“市场变化很快,但我们相信,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会变,子女对父母的牵挂不会变。”基于这一洞察,团队提出了“AI子女分身”的产品理念——通过桌面式机器人,既实现日常的情感陪伴与交流,又能进行专业的健康监测。
独特理念:
做“会记忆、懂温度的家庭成员”
在全球机器人市场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各类AI养老产品层出不穷。但谢东安团队坚持一个核心理念:“我们要做的不是冷冰冰的智能设备,而是有温度的家庭成员。”
团队研发发现,AI与老人长时间聊天后会出现记忆混淆。为此,他们开发了“记忆钢板”技术,通过语义分析自动识别关键信息并存入永久记忆库。“我们要让机器人在聊天中慢慢了解、永远记住这些关键信息。”谢东安强调,“就像真正的家人永远不会忘记你的生日。”
除了情感陪伴,团队在健康监测方面也取得突破。他们通过姿态识别算法,将行为数据转化为医生可理解的语言,并创新引入时间维度感知老人活动能力变化,甚至预测摔倒风险。目前,该技术已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筛查与预防。
这份“家人”般的关怀更体现在产品的细节打磨。为了在弱光环境下准确识别老人姿态,团队设计了双摄像头方案。调试过程中,两个芯片的波特率不匹配,导致数据无法同步。“那四天我们几乎没合眼,白天联系摄像头厂商,晚上对照芯片手册逐行检查代码。”这份执着,确保了产品在各种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当“利用AI陪伴空巢老人”引发社会讨论时,谢东安团队的理解清晰而坚定:“AI子女分身不是要取代真实子女,而是成为亲情的补充与延伸,在子女无法亲自陪伴时,成为传递关怀的桥梁。”
落地湖南:
政策温度与创新热土的双向奔赴
作为“湖南女婿”,谢东安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感情。“可以说既是理性选择,也是缘分使然。”他笑着说,“了解得越多,就越被这里的创新活力所吸引。”
今年8月,团队正式入驻湘江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后,获得了从公司注册到资源对接的全流程支持。“湖南不仅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还经常组织技术交流会,”谢东安说,“这些活动让我们能及时了解前沿技术动态,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目前,团队的首代机器人已进入测试阶段,预计本月底完成硬件开发,即将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个仅有3人全职的“轻量级”年轻团队,展现出强大执行力与创造力:他们计划从桌面版扩展到移动版,实现更主动的照护服务;从“A to A架构”切入,让不同智能体能够协同工作;开发子女端随身机器人,让沟通更便捷深入……
在这群年轻人看来,创业的意义远不止商业成功。“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让技术真正链接亲情,让每个老人都能拥有充满活力的晚年。”谢东安说。
在技术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如何让AI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情感需求,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命题。谢东安和他的团队,正在用他们的实践,为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