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山海的牵手
——湘潭大学主动融入中非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纪实

    2025年10月19日,湘潭大学中非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5年6月14日,中非仲裁国际合作交流座谈会在湘潭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和非洲多国的仲裁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湘潭大学,围绕仲裁机制建设、人才培养、实务合作等议题展开研讨,为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探索法治路径。

    2025年7月11日,由湘潭大学等承办的“中非合作论坛-法治论坛(2025)”在长沙举行,来自中国和26个非洲国家的近300名代表参会。

    2023年12月4日,湘潭大学与麦克雷雷大学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约仪式举行。根据备忘录,学校将与麦克雷雷大学法学院合作推动师生赴非研学,加速培养高端涉非法治人才。

    2023年12月4日,麦克雷雷大学校长万格维教授(Barnabas Nawangwe)、文学与交际学院院长萨乌达·娜米亚罗副教授(Sauda Namyalo)、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谷智博博士(Gilbert Gumoshabe)来访湘潭大学法学学部。

  颜石敦  蒋 睿  邓玉娇  金 瑶  丁德凤  颜 寒

  湘江之畔,湘潭大学以学术为舟,扬起中非命运共同体新风帆。

  10月19日,湘潭大学中非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区域国别学科发展论坛隆重举行。此举既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积极践行,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又依托湖南区位优势,深化中非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

  这场跨越山海的“牵手”,以学术为桥,连接中非,推动双方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实现互利共赢,书写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新篇章。

  对非研究: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作为毛主席亲自倡办、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办得更好、更有特色的高等学府,我们始终立足国家战略大局谋划发展。”湘潭大学党委书记刘起军说。

  这所扎根伟人故里的高校,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精神,在非洲研究领域书写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壮丽篇章。

  在成立大会上,非洲研究创始教授李广一的发言令人动容。1978年,湘潭大学创立改革开放后全国高校首个“非洲研究室”。初创时期,研究室仅有几名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凭借少得可怜的外文资料和一台老式打字机开启探索之旅。

  李广一说:“当时对研究非洲就像一棵‘幼苗’,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我们凭借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很快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1980年,湘潭大学发起成立中国非洲史研究会,迎来了全国非洲研究的第一缕曙光。从建立机构到开设非洲国际关系课程、学位点,再到发起成立研究会,这一路高歌的背后,是李广一、洪永红教授等学者夜以继日的付出。

  1984年,21岁的洪永红从南开大学毕业后来到研究室工作。他回忆道:“那时条件艰苦,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硬是在非洲法研究领域闯出了一片天。”

  1998年,湘潭大学将“非洲研究室”更名为“非洲法研究所”,成为全国首家专门研究非洲法律的机构,由洪永红教授担任主任。

  2005年成立非洲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2019年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院落地;如今,中非研究院揭牌,已拥有40余人的专业研究团队,研究范围涵盖非洲法律、经贸、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

  湘潭大学对中非研究院进行系统性重构,着力打造“一个平台、五大支撑”的国家开放平台体系:以中非研究院为核心平台,统筹建设中非法律研究中心、中非经贸研究中心、中非历史文化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非国家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乌干达研究中心等五大支撑机构,将其建设成为中非人才培养高地、服务经贸合作高地、智库研究高地、对外交流高地和对非培训高地。

  一个个平台的落地生根,见证了湘潭大学对非研究的累累硕果——

  出版非洲法学术专(译)著60余部,其中《非洲法导论》系全国第一部非洲法著作;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国家和地区法律文本的翻译、研究与数据库建设》,以及1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60余项省部级和横向委托项目;

  在《西亚非洲》《比较法研究》《非洲法律杂志》《法制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000余篇。

  湘潭大学中非研究院已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智库服务”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在非洲法典翻译、中非经贸法律研究、非洲国家治理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非研究院首席专家洪永红教授如数家珍地列举了一组数据:本团体成员贡献了全国90%的非洲法研究成果,承担了90%的国家级社科基金有关非洲法研究课题,培养了全国90%的非洲法研究人才。

  这些数据背后,是几代学者接续奋斗的结晶。这棵从1978年种下的“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人才培养:“1+N”锻造复合型法治人才

  在湘潭大学行远楼阶梯教室,来自布隆迪的卡斯用流利的中文给学生讲授《走进非洲》课程。

  2024年,卡斯加入该校涉非法治人才培养团队,着力培养中非经贸合作背景下复合型法治人才。

  随着中非经贸合作飞速发展,对既懂中国法律又了解非洲国情与法律体系的复合型法治人才需求激增。

  湘潭大学按国家战略需求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创新独具特色的“1+N”人才培养模式,锻造法律基础好、外语水平高、非洲知识熟的复合型、创新型涉非法治人才。

  “1+N”模式中的“1”指法学核心课程,“N”指多学科交叉模块,具体架构涵盖学科交叉筑基、课程模块革新、师资协同育人、国际实践赋能、党建引领铸魂五大维度,解决我国涉非法治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单一、教材与课程体系缺失、师资匮乏等问题。

  “我本科是英语专业,现在学的是非洲法法务专业,公司法方向。”法学院2024级法律硕士(非法学)非洲法务研究生郑春红表示,毕业后计划去跨国企业从事法务工作。

  在课程设置上,湘潭大学突破单一学科壁垒,以“法学学科+其他学科”为路径,创设六大特色方向:“法学+外语”非洲法务、“法学+理工”知识产权法务与数据法务、“法学+社会学”多元纠纷解决法务、“法学+政治学”纪检监察法务、“法学+金融学”信用法务,改变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单一化、同质化。

  “人才培养不能停留在单一学科体系,这样会导致学生只懂法律或外语,对非洲存在认知盲区。”湘潭大学中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小虎说。

  除了基础课程,学校增设非洲区域法、国际商事仲裁等特色课程,辅以模拟法庭、调解实战等实训机制,培育“T型人才”解决复杂法律问题的能力。

  团队将非洲法研究成果转化为专题教材和研讨材料,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创设“总论+分论+专论”教材体系,为培养涉非法治人才提供教学资料。

  在师资建设方面,采用“双导师制”,整合专职研究团队、特聘教授、涉非实务专家及非洲学者,形成国际化、专业化师资网络。通过“支部党建+特色教研团队”模式,组建非洲法务等6个教师党支部,强化组织保障。

  为突破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窠臼,湘潭大学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让学生实现从“知法”到“用法”的跨越。

  实践育人环节,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行“国内涉非企业实习+赴非实践调研”等定制化实训方案。通过研究生赴非访学、非洲学生来华留学形成“双向流动”生态,针对非洲用工本地化政策创新“订单式”培养模式,开辟就业直通渠道。

  湘潭大学“中非法律培训基地”“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非洲法律查明中心”三大国家级平台被纳入《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2023年获批教育部“涉外(非洲)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2024年成为“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首批中方牵头高校,发起中国非洲25位法学教育工作者签署《中国-非洲法学教育合作宣言》。

  2025年,该校承办中非法律人才交流项目来华研修班、国际投资经贸法律风险及对策研讨会,恢复举办“中非合作论坛-法治论坛”,并发起26个非洲国家共同发布《中非法治合作倡议》,用搭建高质量中非合作平台,有效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提出的中非司法合作三大国际会议倡议。

  该校还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CTTI智库优秀成果奖、湖南省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目前,湘潭大学搭建起覆盖本、硕、博、博士后和来华留学教育全过程,学历层次最齐全的涉非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已培养600余名非洲法方向的硕士和博士。

  报之以国:聚焦中非战略、服务中非合作

  深厚的学术积累与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最终价值在于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以我所学报之以国!

  湘潭大学师生以学术为犁,以实践为种,在服务国家战略的沃土中,播下一颗颗“智库成果”的种子,让“聚焦中非战略、服务中非合作”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愿景化为行动。

  2021年12月,一份由湘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功奇撰写的咨政报告《建议加强中非传统医药合作》,呈送至有关部门并获国家领导肯定性批示。

  这份报告源于刘功奇在非洲亲历的一段温馨往事。2017年他在乌干达访学时,房东老奶奶的孙子久病不愈,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且药费高昂,老人一筹莫展。他见状,果断拿出从国内带来的板蓝根等药品,最终治好了孩子。

  这件小事让刘功奇感受到非洲地区药品可及性的困境,也意识到中非传统医药合作的巨大空间。

  此后数年,刘功奇持续关注非洲医药现状,系统梳理合作路径,最终在中非抗疫攻坚阶段形成这份报告。

  在湘潭大学,这样的智库成果远非孤例:持续推出《非洲国别法律报告和投资法律指引》系列成果,为政府对非决策提供参考;2023年《非洲研究创品牌 人才培养开新局》实践案例入选《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精品案例集》,向世界展示“湘大经验”。近3年,该校40余篇智库报告被中央与省级部门采纳。

  湘潭大学以智库建设为引领,将咨政辅政深度融入中非研究院的核心发展方向。一条以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以特色成果赋能中非合作的道路愈发清晰。

  2024年7月,全国首家中非经贸仲裁院在湘潭仲裁委员会挂牌成立,为中非企业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仲裁平台。

  探索不止于争议解决,更着眼于构建全周期法治服务体系。2025年成立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非庭审中心落户湖南自贸试验区,首次将国际一流仲裁机构的服务端口前移至中非经贸合作一线,形成“学术研究—规则制定—争议解决”的闭环。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与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南省贸促会、湘潭大学共建非洲法查明中心,整合学校积累的法律文本数据库,可实时提供基本覆盖所有非洲国家的法律检索服务。

  在专业服务之外,对非传播和人文交流同样绽放光彩。湘潭大学积极投身援非培训项目,为50余个非洲国家架起沟通桥梁。

  2014年,湘潭大学与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帮助乌干达民众学习中国语言、体验中国文化。

  2025年6月,中非电影发展论坛在湘潭大学举办,中非电影人“以影为媒”,共寻“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让大家看见美丽且多元的非洲。

  该校学子跨越山海,奔赴乌干达、阿尔及利亚、南非、摩洛哥等非洲国家,在一线调研与工作实习中,用青春书写中非交流的动人篇章。

  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就发展起来的,更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双方以跨越山海的牵手为纽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从智库建言到机制创新,从专业服务到人文交流,湘潭大学以扎实的步履,在中非合作的大地上留下深深的“湘大印记”。

  据统计,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已累计签约项目512个,签约金额达641.7亿美元。湖南对非贸易从2018年的181.6亿元增至2024年的548.5亿元,规模居中西部第一。随着中非合作进一步深化及《湖南省落实中非“十大伙伴行动”实施方案》推进,湖南对非合作进入新阶段,对涉外法治人才需求愈发迫切。

  湘潭大学校长、中非研究院院长廖永安表示,学校将持续聚焦非洲法研究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湘大力量,助力中非合作与湘非经贸高质量发展。

  本版图片均由湘潭大学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