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蒋美英,女,汉族,1987年9月出生,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为浏阳市第三中学地理教师。她担任班主任10多年,执教省级示范课、研制专题课并投入使用;开发的基础教育精品课获省级二等奖,6篇论文获省级一等奖。
【日志】
10月14日下午,又是地理教学小组集体备课、磨课的时间。真是非常喜欢这种能学到新东西的感觉。
结束一天的工作,我习惯性地微微转动案头的地球仪。台灯微弱的灯光打在上面,照亮我眼前的“世界”。
扎根乡村做一名地理老师已有14年,我对于这份职业,依旧有满满的荣誉感——我是一个可以带着孩子“看世界”的人。
这份荣誉感,源于自己的成长。
身为农村的女娃娃,在那个并不开放的年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凭借土地里的收获供我走出农村;求学生涯里相遇的每位恩师,用毕生所学,让我得以拥抱“新世界”。
在我心里,他们都像乡村教育的“手电筒”。我敢走向前方,是因为他们在后方为我打着光。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很多人不解,但我的想法很简单:我见过外面的美好,如果能让更多农村孩子也去见识见识,一定是件很幸福的事。
在安化县羊角塘镇中学任教时,我遇见了自己教师生涯中的第一批学生。都说农村孩子难教,我却在他们眼中看到了对远方最本真的渴望。那个斑驳的地球仪总是最受欢迎——当指尖划过一道道经纬,世界的轮廓就在他们心中悄悄生长。
但书本上固有的知识点,若一味墨守成规,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兴趣。
“我学这个有什么用?又不能真的去环游世界!”有一次,班上的“气氛王”小超(化名)在课堂上满不在乎地调侃了一句,不少同学瞬间起哄。
一句“不怀好意”的话,却给了我思考。
虽说地理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窗口,可这个世界太大了!有的地理现象离我们很远,有的地质过程非常漫长。想让孩子保持探索的兴趣,或许要让他们对世界有更直观的感受;要让知识真正落地生根,或许该让他们先从脚下的土地开始认识世界。
每一寸泥土都藏着地理的密码。既然孩子们生活在山野之间,那就让溪流成为他们的课本,让稻田化作课堂。
后来,我让他们去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也让他们花半年时间去田间地头看看水稻的生长,还让他们在山上观察风向……孩子们脚踩土地,穿梭山野、仰望苍穹,亲近着眼前的世界,也幻想着外面的天地。
2015年,我来到浏阳市第三中学任教。这些年来,课本早已翻旧,世界却在日新月异。我越发觉得,教书愈久,愈要往深处行走。这个世界有太多东西值得我去探索,我想和更多孩子一起去看看。
有限的乡村从不是教育的边界,只要保持求知的热忱,课堂就能通向无垠的天地。
我每天都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大量资讯,钻山打洞般去获取新的知识,而后思考着如何带到课堂上、融入书本间。我想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地理课——心中装下“世界”,奋力追逐远方。
在讲解“大气环流”时,我找来气候差异纪录片给孩子们看;自制出模型,结合“冬夏风向变化”的生活实例,将原理具象化;我把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做成照片、变成故事……这些都是我从网上找来的新灵感,也是我所坚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的实践。
世界每天都是新的,我希望自己也一样。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地域和环境的局限,不拘泥于书本,不流于形式地传授知识。
这个世界,终究是需要孩子们自己去看的。身为老师,我们要教会他们看到地理的分布、运行的原理、自然的道理,而后,他们才有能力加深属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教学相长。孩子们随时迸发的好奇心,更催促着我不断去学习。得益于现在的好条件,我有了很多机会外出,向更优秀的老师请教,甚至与他们同台竞技,眼前的天地,也不断被打开。
“这个世界很小,就在我的身边;这个世界也很大,走出去,才能发现。”某个孩子在作业本上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得。而这,正道出了我的心声。
其实,在乡村教育一线,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战友。这些年,我们共同钻研、打磨、充电、研修,汇聚集体的智慧,碰撞出了许多好点子、新创意。这一切,只为让数不尽的地理知识在孩子心间绽放成斑斓的图景,为他们稚嫩的心灵开启一扇扇眺望世界的窗。
共同进步的路上,我们像一个个“手电筒”,用自己熹微的光,但都想照亮不同孩子前行的路,带他们去看“新世界”,奔赴未知的远方。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