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副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幽默中的严肃

  付怡冰

  由湖南省话剧院、湖南琴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南南国新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蠢货·求婚》,作为长沙“世界经典戏剧剧场”的开篇之作,是湖南话剧人立足本土、亲近经典的开创性尝试。

  契诃夫无疑是一位令戏剧人心向往之又望而却步的杰出剧作家。他对于现代戏剧的革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其经典多幕剧以“淡化外部冲突”著称,相较于冲突外化的佳构剧,这样的戏剧对于排演来说并非易事。不过,独幕剧《蠢货·求婚》既保留了其早期幽默小说的影子,也能捕捉到他后期所创作的多幕剧的雏形,省话对于独幕剧的选择有益于建立起经典和观众的沟通桥梁。

  《蠢货》和《求婚》是契诃夫创作于1888年的两个独幕剧,充斥着幽默与滑稽。《蠢货》讲述了年轻寡妇波波娃仍沉浸在丈夫去世的伤感中,地主斯米尔诺夫前来索要波波娃丈夫的欠款。波波娃需等管家回来才能付款,斯米尔诺夫坚持当日拿到并赖着不走,二人由此对峙。波波娃视其如“熊”般粗鲁,斯米尔诺夫亦满是厌女偏见。可是《蠢货》的戏剧性就在于,两人正准备“决斗”的关口,电光石火间,斯米尔诺夫骤然爱上了波波娃,两人以接吻告终。《求婚》则讲述了地主莫洛夫上门向邻居楚布科夫的女儿娜塔莉亚求婚,结果两人却为一块草地的归属权问题争执起来,吵得“鸡同鸭讲”,莫洛夫甚至犯了心脏病。经楚布科夫调和,二人总算定下婚事,争吵却仍未停歇。

  这两出戏都以夸张性的手法,通过男女双方的对白将戏剧矛盾推向极致,主人公的行为与戏剧场面的氛围却陡然走向开场时的反面。他们或以讨债始,以恋爱终,或以求婚始,却以吵架终,不过皆以大团圆结局。情感关系的逻辑反转生成了喜剧的诙谐与内在的张力,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反转下,隐藏着契诃夫对其笔下人物嘲讽却又不失善意的目光。无疑,戏里的人物有其庸俗和粗鄙的一面。比如,斯米尔诺夫初时厌女,后被波波娃吸引;波波娃开篇誓守寡,终接受新恋情;莫洛夫因土地执念忘求婚目的,娜塔莉亚强势却恨嫁。省话剧院演员瞿岚展现出了波波娃的拧巴与躁动,既可笑又迷人。杨阿龙饰演的斯米尔诺夫则既粗鲁又张狂,但同样透着一股“憨气”,坦荡示爱显本能亦证爱情非理性。《求婚》中的地主莫洛夫对于土地的占有欲甚至让他忘记了身着华服的自己来到邻居家的目的,显得滑稽可笑。强势却恨嫁的娜塔莉亚,在演员刘佳喜剧感十足的表演下变得可爱起来。而戏剧结尾娜塔莉亚和莫洛夫无止境的争吵似乎也暗合着婚姻关系中的疏离与冲突。

  剧作家契诃夫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无疑借鉴了莫里哀式法国闹剧的写作,但在对传统喜剧的戏仿与解构过程中,也纳入了自己对于生活的荒诞、庸俗与滑稽的领悟,这是其幽默中惯有的严肃,但他看待角色的目光底色仍是温和而非批判。演员们的表演也符合喜剧的夸张特色,湘语适时地融入,使人物真切可感,因此舞台上的人们在观众眼里是可笑却可爱的,让人自然而然地忘却对他们进行道德或性情的评判。

  正是在一派热闹、诙谐且明快的舞台氛围里,观众们能从这一群19世纪末的俄国人身上联想到自己人生中的笑声与泪痕,从他们滑稽荒诞的情境里捕捉到真实生活的朴实质地,这正是戏剧现场的感染与共振。《蠢货·求婚》剧本的经典性在于,它们不仅超越了闹剧,还赋予了喜剧一种隽永的格调。这种隽永在舞台呈现上则由阅读者营造,演出的开端、串场和结尾,舞台上都有一位阅读者朗读契诃夫散文、小说、书信中关于爱情、人生的文字片段,既承担起串联的作用,也给剧场带来独属于契诃夫的严肃与雅致。演出最后,六名演员和阅读者一起,在笑声的余韵里品读着契诃夫笔下那些灵光智慧的句子,引领着观众将思绪延展到更深远处。

  (本栏目由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