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观点·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话烂梗”成中小学生口头禅——
如何“有话好好说”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通讯员 刘思懿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生在与同学交流时,称呼对方为“唐人”,老师得知此事后,当即要求该学生向同学认错道歉,这一做法引来大量网友点赞。原来,此处的“唐人”并非指代盛世中的唐代人,而是对“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侮辱性称呼。

  无独有偶,记者在湖南多所中小学走访时发现,类似的让成年人一头雾水,带有侮辱、戏谑意味的词汇,正频繁出现在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像“胖成这样,真是‘猪精’”这类表述屡见不鲜。

  不少教师反映,这些源于网络调侃的“黑话烂梗”,已经突破了虚拟空间的边界,不断渗透到课堂互动、课间闲聊甚至家庭对话里,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梗”入校园,从“社交货币”到语言异化

  “上周末,我指着作文里的‘栓Q’问孩子意思,他翻个白眼说我‘太out’。”长沙市民王女士的吐槽,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困惑。另一位家长刘女士则更感无奈:“女儿以前会说‘晚霞真美’,现在张口就是‘晚霞绝绝子,一整个爱住了’,连正经的形容词都不会用了。” 

  其实,这种语言异化早已渗透课堂。

  常德市桃源县芦花潭乡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曾婷在批改作文时,除了见过“种草”“安利”这类常见网络词,还见过学生用“芭比Q了”形容考试失利。“看似简化了表达,实则暴露了语言储备的匮乏——当学生习惯用现成的‘梗’替代思考,就会逐渐失去组织精准语言的能力。” 

  “不说梗会被孤立。”长沙中学生李强的话,点破了青少年对“梗”依赖的核心原因。

  在不少学生眼中,能否熟练使用流行“梗”,成了融入同伴圈层的“通行证”:新同学因不懂“绝绝子”的含义,曾多日被集体冷落;课间聊游戏、侃综艺时,“梗”更是必不可少的“搭话工具”。

  这种对“梗”的追捧,让语言逐渐异化为“圈层暗号”,既形成了同龄人间的交流壁垒,也让沟通变得表面化。

  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认同“梗”的必要性。

  高一学生林晓就很少使用这类表达:“有次同学用‘普信男’调侃班里男生,我觉得不尊重,说了句‘别这么说’,结果他们说我‘假正经’。”她坦言,有时为了不被排斥,也会跟着说一两句“绝绝子”,“但心里清楚这样不好,说多了连完整描述一件事都觉得费劲。” 

  为何“梗”能在校园快速蔓延?

  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侯承相分析,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性是关键推手:“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碎片化传播,让‘梗’能以短平快的形式迅速扩散;而大数据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又让青少年在同质化内容中不断强化对‘梗’的认知,最终形成跟风模仿的群体效应。”

  从“堵”到“疏”,构建青春语言防护网需多方合力

  守护青少年纯净的语言天空,不能仅靠“禁”,更需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以“疏堵结合”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语言观。

  “家长的语言习惯对孩子影响深远。”曾婷建议,家长首先应以身作则,多使用温暖、规范、尊重的语言与孩子沟通;其次要主动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与其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说‘梗’,不如和他们一起了解这些表达的含义,引导孩子辨别哪些是健康的社交用语,哪些是带有歧视、低俗色彩的‘烂梗’,让孩子在理解中建立判断能力。”

  “引导的目标不是‘消灭梗’,而是让青少年明白:语言的价值在于根据场景选择合适的表达——既能用‘梗’享受轻松的社交,也能用规范语言传递深度观点、表达真挚情感。”侯承相表示,学校可通过重构课堂形式,将青少年“玩梗”的游戏化思维融入经典教学:比如用学生熟悉的“流行语解读经典”,减少学生与古诗文、经典文学的距离感。同时,通过辩论、演讲、征文等活动,鼓励学生用逻辑清晰、表达精准的规范语言展现思考,拒绝“黑话烂梗”的简单堆砌。

  在长沙市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学校通过举办读书分享大会、经典朗诵、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规范语言表达。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黄婷告诉记者,自己会在每天早读前,准备包含经典美文段落的PPT,“这些段落都是经过筛选的,既适合积累素材,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规范语言的魅力,逐渐减少对网络语言的依赖”。

  侯承相认为,网络时代既需要语言的鲜活创新,也需守护汉语的文化底蕴:“汉语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不是墨守成规,也不是非此即彼。健康的网络语言创新,能为汉语注入当代活力,不应一概拒绝。但对那些消解文化内涵,带有歧视性、低俗化的‘黑话烂梗’,则要坚决抵制——我们不能让青少年从‘能驾驭复杂表达的思考者’,退化为‘只会用梗的跟风者’。” 

  守护青春语言生态,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唯有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同向发力,才能让青少年在规范语言中积累文化底蕴,在健康表达中传递思想温度,真正让汉语的魅力滋养青春成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