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湘江副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年,体育场的呐喊

    现场狂欢的球迷。通讯员 摄

  王成家

  2025年秋,指尖划过屏幕,无论是“苏超”球迷挥着围巾唱彻看台的热烈,还是“湘超”场边孩童追着皮球跑的鲜活,总让我恍惚跌回二十余年前的那个午后。彼时湘潭市体育中心的看台栏杆还凝着阳光的温度,万千观众的呐喊从胸腔里涌出来,几乎要掀翻场馆的穹顶。那是我人生头一遭亲临甲A赛场,像一粒种子落进心壤,往后每一次回想,胸腔里仍能泛起当年那阵滚烫的悸动。

  我与足球的关系,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便悄悄牵起。1990年,我还是个攥着衣角的少年,守着14英寸的黑白电视,看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铺展。来自非洲喀麦隆队的罗杰·米拉,三十八岁的年纪在当时的世界杯赛场已算高龄,可一旦进球,他便张开双臂自在起舞。球网震颤的瞬间,他笑得灿烂,牙齿在黑皮肤的映衬下亮得晃眼。我跟着屏幕里的人雀跃,那时还不懂“桑巴舞”的意涵,只觉足球像有了魔法,把跨越山海的欢喜,轻轻放进了我的掌心。

  自那以后,我成了彻头彻尾的“足球迷”。放学回家写完作业急急地扒两口饭,就守着体育频道不肯挪窝;攒了半年零花钱买的《足球周刊》,封面是身披国家队战袍的范志毅,我把它郑重地压在书桌玻璃下,上课走神时偷瞄一眼,心里就满是欢喜。中学体育课上,我们一群男生在草皮斑驳的操场踢一颗纹路磨平的旧球,我总抢着当后卫——不是不爱进球的畅快,而是站在球门边,把队友漏过的危机一一拦下时,心里才格外踏实。

  2002年10月,我在湘潭市电机子弟中学实习,教高一语文。那天刚讲完《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生屠啸追着我跑出教室:“帅哥王,您喜欢足球吗?周末体育中心有甲A比赛,八一振邦主场对深圳平安,我有票!”他扬了扬手里的票根,红色油墨印着“湘潭市体育中心”,那行字落进眼里,我的心跳骤然快了几拍。在电视机前看了十几年的比赛,从没想过,有一天能离那些奔跑的身影这么近。

  比赛日是个周六,天刚破晓就澄明透亮,空气里飘着桂花树的甜香。我和另外两个实习老师,跟着学生屠啸、宋倩,一路步行往体育中心去。沿途尽是穿红球衣的球迷,有人举着“八一加油”的手牌,有人哼着即兴编的助威歌,人流像道红色的河,朝着球场的方向涌去。检票的门卫大叔笑着打趣:“学生娃也来看球呀?听说今天深圳平安队的郑智会上场,可得好好看!”那时我还没听过这个后来成了中国足坛传奇的名字,只把“郑智”二字像揣了块糖似的放进心里,满是期待。

  体育场里早坐满了人,红色的看台像铺开的巨幅绸缎。风一吹,“八一振邦,湘潭雄起!”的声浪滚过来,震得耳膜嗡嗡响。我们挤在看台中间,前排的球迷递来望远镜:“小伙子,快看,球员正热身呢!”我接过来望过去,绿色的草皮上,身着白上衣黑短裤的八一队球员身影交错跳跃——系鞋带时弯腰的弧度,喝水时仰头的瞬间,每一个细节都比电视里真切百倍。屠啸在旁边激动地喊:“老师!那个5号就是深圳队的郑智!”我急忙调准镜头,看见个高瘦的年轻人正对着队友笑,阳光落在他背后的号码上,数字“5”亮得像颗星。

  开场哨响的刹那,看台先静了一秒,随即爆发出更汹涌的呼啸。八一队发起进攻时,全场观众齐刷刷地站起来,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跳起来,手里的加油棒被捏得变了形。有一次深圳队的郑智带着球往禁区冲,八一队员快步插上断了球,看台顿时炸了锅:“好险!”身旁的大爷拍着我的肩喊:“深圳队这个5号跑得真快!”我笑着点头,目光却没敢从球场上挪开。

  那场比赛的比分,如今早已记不清了,可有些画面,却刻在心里忘不掉:每当八一队逼近对方球门,全场万人屏住呼吸,射门的瞬间,要么一起叹息,要么一起欢呼;屠啸喊哑了嗓子,我递过矿泉水,他喝一口又接着喊;中场时有人起头唱《歌唱祖国》,全场人跟着唱,歌声裹着阳光飘得很远;终场后双方球员绕场致谢,郑智朝看台挥手,我们也用力挥着手,直到他们的身影钻进通道,还舍不得走。

  回去的路上,屠啸说:“帅哥王,下次比赛我还叫您!”我点了点头,心里却清楚:那天的阳光、呐喊、草香,还有望远镜里的笑脸,已经够我记一辈子了。后来我结束实习回了大学校园,屠啸寄来一张照片——他站在体育场门口,身后是“甲A联赛”的广告牌,笑着比了个“V”字。我把照片夹进实习手册,和那张渐渐泛黄的票根放在了一起。

  这么多年,换了工作,搬了家,那本《足球周刊》和实习手册却一直带在身边。偶尔翻出那张票根,指尖仿佛还能触到当年的阳光,眼前仿佛还能看见那个穿5号球衣的年轻人,和我们三个实习老师、两个学生,在看台上尽情跳跃的下午。

  如今“苏超”“湘超”慢慢火了,朋友常说:“你当年看的甲A联赛,可比现在热闹多了。”可我总觉得,足球比赛热闹的内核从来没变——无论是二十多年前的甲A联赛,还是如今的地方联赛,场上奔跑的球员、台下呐喊的球迷,心里揣着的都是同样的热爱。

  有时会想,要是能回到2002年的那个周六,我还是会跟着屠啸往体育场走,还是会在看台上尽情跳跃,还是会把那天的阳光与呐喊刻进心里。因为那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我青春里一枚鲜亮的印记——像树木的年轮,把我对足球最初最炽热的爱深深裹住,也封存着那个秋天,湘潭市体育中心赠予我的最真实的欢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