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花 陈 兵
医保基金监管是系统工程,每个环节、每处流程、每次结算,都关乎群众利益。
娄星区共有395家定点医药机构,参保群众共49.51万人。区医疗保障局坚持办好群众身边事,围绕打击欺诈骗保和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破解医保基金制度机制难点堵点等持续发力,守护医保基金安全,确保每一分基金都花在治病救人、增进民生福祉上。
创新监管手段,“事后罚”变“事前防”
区医疗保障局以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契机,深化医保基金监管方式,通过精准化、数字化监管手段,推动监管重心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防范”转变。
在省、市278项典型问题清单的基础上,结合娄星区本地实际进行精细化补充,建立清单化导引机制,形成针对性自查指南,推动自查自纠精准化。这一举措使79家医药机构在事前就明确规范要求,主动退回违规使用基金16.31万元,从源头上防范违规行为。
同时,坚持自查与核查相结合,确保问题查深查透、整改到位,实现从问题发现到整改销号的闭环管理;将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深度融合,把专项整治要求融入日常稽核、智能监控、举报核查等常规工作中,构建医保基金“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的医保生态。
为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27家医疗机构展开全覆盖、多时段、常态化的大数据分析;建立事前智能预警、事中动态监控、事后精准指导”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发现问题线索后,迅速组织核查;确认问题后,及时对相关医药机构进行面对面指导,明确整改要求与时限;跟踪整改效果,形成螺旋上升的监管闭环。
建立长效机制,“个案处理”推及“类案解决”
此前,区医疗保障局在核查中发现,参保人彭某某已于2023年8月死亡,但在2024年2月竟有住院报销记录。经查,确系其子冒用身份骗取医保基金。该局迅速依法责令退回款项并处罚相关医院。
个案虽已查处,但区医疗保障局并未止步,而是坚持问题导向,将个案破解的“点”拓展为类案防范的“面”。
针对死亡人员违规享待问题,区医疗保障局建立“数据比对-系统处置-核查追责”全流程管控,严防医保基金流失。区医疗保障局协同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与自动比对机制,确保在确认参保人死亡后,系统能立即冻结其医保待遇;压实定点医药机构核验参保人状态的主体责任,并对已死亡人员个人账户余额依法清退或继承,违规费用坚决追回,形成严密闭环。
在此基础上,区医疗保障局将这一经验延伸至服刑人员违规享待的类案防治。通过与司法部门信息交互,及时中止服刑人员医保待遇,待其刑满后再规范恢复,确保基金安全与制度公平。
围绕典型个案、难点堵点,区医疗保障局进一步理顺整体情况与神经末梢的关系,将个案破解的有效措施转化为堵塞漏洞、源头治理的长效机制,形成“发现一个、解决一类、规范一片”的治理格局。
服务下沉网格,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提升
如何将医保服务真正沉到基层、惠及群众?
区医疗保障局给出答案:实施定点医药机构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动干部力量下沉,化身政策“宣传员”、业务“指导员”、基金“守门员”,以增强定点医药机构服务能力和规范水平,来提升人群众获得感与满意度。
该局把全区定点医药机构划分为5个网格,整合全局力量,要求干部职工每季度至少一次深入网格点,开展常态化日常监督与管理服务。这一举措,推动干部从“机关坐班”向“一线服务”转变,打通医保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充分发挥下沉干部的“三员”作用,区医疗保障局构建服务与监督并重的工作格局。建立周业务培训制度,淬炼“政策通”“多面手”队伍,通过下沉开展面对面宣讲、发放资料等形式,实现医保政策科普全覆盖。 指导医药机构熟练运用信息系统,推动医保码全流程应用、移动支付等便民举措落地;协助机构完善协议执行、价格管理、集采落地、基金使用等内控规程。建立问题“收集-反馈-处理”机制,梳理发布常见违规违法行为问题清单,指导机构自查自纠、对标整改。
聚焦群众呼声,区医疗保障局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渠道反馈的诉求作为优化工作的“风向标”。针对群众反映的政策理解难等问题,创新制作动漫视频等通俗易懂的宣传产品,变被动应答为主动引导,使政策宣传更接地气、更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