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10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通讯员 刘杰华 张秋萍)日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综治中心,村民王细平攥着速裁法官递来的3.2万元赔偿金,声音发颤,说:“工地摔断肋骨没哭,今天忍不住了!”仅5天时间,他便拿到了工伤赔偿金。“放在以前,不知道要跑多少个部门,走多少道手续才能拿到钱。”
王细平的一番话说出了靖州百姓的心声。曾经,由于各个部门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基层治理面临“九龙治水”困境,群众形容是“跑断一条腿、磨破十张嘴”。
破题的关键,在于“融”。2023年初,靖州县委整合重组10个部门20项职能,建成县综治中心。靖州法院派出2人,设置常驻速裁法庭,定期开展巡回审判,成为综治中心的核心“发动机”。
全县11个乡镇、134个村(社区)同步推动实体化综治中心建设,靖州法院派出在职法官下沉原籍乡镇,并在乡镇综治中心设工作室,手把手培训调解员,形成“原籍法官+寨佬款师初调—联调—司法确认—执行”全链条体系,让群众踏进综治中心这“一扇门”,就能解“万般难”。
平茶镇界牌村村民吴展鹏家里的3亩林地,被隔壁马家团村邻居侵占多年,已成为他的一块心病。在镇综治中心罗开健法官工作室咨询后,吴展鹏心里有了谱。罗开健邀请两村的寨佬登门,在界牌村的“议事堂”摆事实、讲道理,不判输赢、只讲和睦。随后,她出面调解,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用通俗的语言把林权证的规定讲得明明白白。最终,双方同意调解。在提交起诉状半个月后,吴展鹏拿到了6.3万元的赔付补偿款。
如今,该县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成了靖州群众解纷止争的“超市”。“全县综治中心一年接待来访3000余人次,1700多件纠纷止于萌芽。”县综治中心主任陈佳称赞,“法院力量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