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琼 通讯员 郭婧
“前几天,擂茶小哥找到我,让我帮忙剪一组桃源擂茶主题的作品。”9月23日,桃源县剪纸匠人赖自立一大早便开始忙活。一张小小的手工桌前,她一坐便是一整天,构思、画图、剪样,乐在其中。
赖自立70岁才开始学剪纸,8年如一日,如今成为剪纸“潮人”。今年,她创作的《桃花源记》十二联章剪纸作品,在“非遗中国”全国民间才艺大奖赛上摘得“全国传统文化传承奖”。
零基础,老年大学开新篇
2012年,退休后的赖自立为弥补儿时读书少的遗憾,每周坐中巴车从桃源赶到常德市区上老年大学,这一上便是10年。
“当时不敢告诉同事,怕别人笑话。”赖自立说,后来老年大学开设剪纸班,她报名参加,却意外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起步阶段全靠临摹,老师布置剪蝴蝶,她一口气剪了100只不重样的蝴蝶。由于一周只有一次课,空闲之余她沉下心在家里自学,反复练习,常至半夜。
有了前期积累,赖自立不甘于剪传统的窗花、喜字、蝴蝶等,试图通过剪纸记录身边的人与物。
“剪纸离不开美术,缺乏美术基础,成为剪纸路上的一大障碍。”赖自立告诉记者,她又开始学素描、彩铅、钢笔画等。
在她家里,一沓沓彩铅、钢笔画稿整齐叠放,猫、鸟、虫、鱼栩栩如生,笔触细腻,形态灵动,难以想象出自一位七旬老人之手。
敢创新,剪出时代新韵
在赖自立家中,一组藏蓝色《桃花源记》联章剪纸作品吸引了记者。
她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拆解为12幕流动的诗画,以纸为田,以剪刀为笔,反复构图后,千年前的桃花源跃然纸上。
“这幅作品花了5个月,前后大改4次。”赖自立说,创作没有灵感时,就一遍遍翻阅原著,向书里找答案。
她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安军请教,征询钢笔画大师吴慈安的意见,反复推敲,不断打磨。作品一经推出,便被多个新媒体平台刊载,在“非遗中国”全国民间才艺大奖赛中脱颖而出,评委盛赞其“以民间艺术重构经典,让桃源梦境穿透纸背”。
桃源曾有漳江夜月、潼舫晚渡等“古八景”,如今已湮没于时光。为重现历史风貌,赖自立半年走访百余位当地老人,依照口述一笔笔勾勒。她走进田野、农民家中,在广阔的新农村寻找创作灵感,记录时代风貌。
李安军感叹:“赖老师的作品,不守旧,敢创新,这是最难得的。”
桃源民间剪纸是桃源县的一项传统美术,2007年被列入该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赖自立频繁走进中小学课堂,深入乡村社区,通过一场场生动有趣的剪纸教学,在孩子们心中种下“非遗”种子。她还创新性地将桃源刺绣、木雕等非遗元素融入剪纸创作,让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