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敏 曹宇珍 吴志峰
【核心提示】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为切实管好用好医保基金,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在这场关乎公平与效率的“大考”中,常宁市脱颖而出,不仅守牢了医保基金的“钱袋子”,更推动了医保服务从“能办”到“好办、快办、暖心办”的转型升级,将监管的“刚性约束”转化为服务的“柔性体验”,构建起“管得好、服务优、惠民生”的医保治理新格局,赢得群众的广泛赞誉。
整治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和提升基金使用效益上。常宁市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绩效成绩单”:今年一季度,基金使用效能与民生保障水平同步优化,检查结果互认成效显著,医保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医保基金管理是一项使用主体多、链条长、风险点多的系统工程,作为近百万人口的县级市,常宁市是如何实现基金安全与民生福祉“双提升”?
【一线调研】
更惠民——
铁腕整治“堵漏洞”,长效监管“固根本”
“没想到别的医院做的检查,这里的医生也认,省了好几百元!现在看病,更省钱、省时、省心!”近日,在常宁市中医医院就诊的彭爷爷拿着检查报告,满脸惊喜。
他的亲身经历,是常宁市大力推进“医检互认”、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生动缩影,也折射出专项整治带来的民生温度。
医保基金整治贵在标本兼治。常宁何以成功?
“医保基金关乎民生,更连接民心。安全是1,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都失去意义。”常宁市纪委监委驻市卫健局纪检监察组组长蒋仕杰道出关键所在,作为专项整治的主推单位,常宁市纪委监委并非简单“被动查堵”,而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施“精准防控”,通过“嵌入式”督导,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压实职能部门责任,使专项整治既有硬度也蕴含温度。
具体如何实现?
在常宁市纪委监委的强力推动下,专项整治首先在“惠”字上展现出非凡的决心与魄力。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充分发挥派驻卫健部门纪检监察组“探头”作用,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监督网络。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医检互认”难题,常宁市纪委监委将其纳入民生实事监督重点,通过“室组地”联动监督等方式,深入卫健部门和医疗机构,压实主体责任,着力破解重复检查检验顽疾,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同时开展铁腕整治,对全市41家医疗机构、206家药店、13家诊所“拉网式”排查。通过自查自纠、智能审核、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累计清缴违规资金174.23万元,其中医保部门排查问题355项、立行立改355项,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线索19条,形成有效震慑。
这种高压态势如何转化为长效监管机制?常宁市纪委监委联合并督促相关部门双管齐下:
一方面,扎紧制度“笼子”,出台《内控内审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通知》等系列文件,建立医保、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让违规者无处遁形。
另一方面,推进“数字赋能”,加快智能监管平台建设,实现药品追溯码全覆盖,对高频开药、非合理住院等异常行为实时预警;市纪委监委还依托“互联网+监督”平台,强化疑似数据比对,用“全周期、全链条、全覆盖”的监管体系,为医保基金监管装上“智慧大脑”,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升级。
由此形成的“发现问题、核查线索、整改问责、制度完善”全链条监督闭环,为医保基金套上了坚实的“防护罩”,从源头上降低了违规风险。
更便捷——
服务升级“少跑路”,流程再造“提速度”
“‘慢特门诊’真是场及时雨。”身患慢性病的李女士在常宁市人民医院“慢特门诊”前感慨,“以前为开对症的药,得专门跑去长沙,来回要两天。现在家门口就能开,只挂2块钱的号,医生还耐心指导用药,再也不愁‘药不对症’或多跑腿了。”
这一转变,得益于常宁市率先推出的“慢特门诊”服务创新机制。
“医保基金专项整治,‘整治’只是手段,‘为民服务’才是根本落脚点。”常宁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福生认为,作为医保基金的管理机构,医保部门唯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专项整治与优化服务深度融合,从根本上促进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与长效安全,才能答好这道民生“考题”。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排长队、办理难”问题,常宁市将医保门诊慢特病申请从一年3次增加至4次。同时,将受理点“下沉”至常宁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中心医院等二级医疗机构,患者出院时即可同步提交申请,实现“床边申报、一站审批”。
此外,患者在“慢特门诊”仅付2元挂号费,便可获得专业医生的合理用药评估、疗程规划和复诊建议,杜绝了“跟风吃药”“盲目调药”,提升了治疗精准度和患者安全感。
服务升级不止于此。
门诊慢特病待遇延期也可“指尖办”。参保人通过“湘医保”APP提交申请,系统自动审核、即时延期,彻底告别“年年跑腿续办”。自今年3月推行以来,该服务已覆盖近1.7万名慢性病患者。
与此同时,常宁市还大力推进经办机构职能整合与流程再造:将原有17个股室压缩至10个,零星报销从规定的30个工作日压缩到20个,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群众办事从“多头找”变为“一窗清”。
“我们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管理方便,而是为了让群众办事方便。”常宁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富胜说,“服务便捷了,群众信任度提高了,有些非必要的医疗费用也就自然减少了。”
通过一套“全链路”优化的“便民服务组合拳”,常宁市让群众真正实现了“少跑路”,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医保服务。
更暖心——
精准服务“解难题”,健康指导“贴民心”
“以前家里、政务中心来回跑,材料一带漏又得重来。现在家门口药店就能办,工作人员帮忙手机操作,不到一分钟搞定。”家住常宁市泉峰街道的糖尿病患者吴爷爷感慨道,“这服务,真贴心!”
他体验的是常宁市医保全域推行的“帮代办”服务。目前,该市所有定点药店均已设立医保服务点,工作人员经培训可为老年人、不熟悉智能手机的患者提供专业代办。自今年3月推行以来,已服务近2000人次,真正实现“医保家门口办”。
服务不止于窗口,常宁市的服务更走向基层、走进民心。
结合全市开展的“最是乡音解乡愁”活动,常宁市医保局派出精干力量开展“民情大走访”,主动下沉一线,收集群众医保难题与建议,“一件一策”推动解决。
政策宣讲也转向“授人以渔”。改变传统“发传单”、彩铃彩信等单向传播,通过培养基层“医保明白人”,对乡、村两级工作人员开展全覆盖培训和宣讲,再由他们进行常态化、面对面讲解,帮助群众弄懂政策、用好待遇,确保惠民精准落地。
通过精准服务“解难题”,健康指导“贴民心”,常宁市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医保政策的温暖。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常宁市以系统施策破题医保治理,将专项整治成果切实转化成了群众“摸得着的便利、稳得住的安全、可持续的福祉”。
正是凭借这份以群众满意度为“试金石”的执着,常宁市在医保基金监管中恪守“刚性”,在医保经办服务中彰显“温情”,为县域专项整治提供了“常宁经验”。
然而,医保基金管理,安全是不可动摇的“底线”,服务是永无止境的“高线”。如何让这场专项整治转变成“一直治”?又如何让“常宁经验”沉淀为“常宁机制”乃至“常宁典型”?
“监管的‘利剑’要高悬,但落下的方向必须是群众的需求。”常宁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主推单位,市纪委监委将持续深化整治工作,聚焦医保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大靶向监督力度,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扛牢责任,全力保障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安全高效使用。
“我们将持续巩固整治成果,聚焦医保基金安全薄弱环节,深化部门协同,优化经办服务流程,以更严密的监管织密安全网、更智慧的服务提升体验感,让医保基金更精准惠及于民。”陈福生补充道。
期待这样的“常宁经验”“常宁智慧”能够遍地开花,推动医保基金管理在守正创新中释放更多民生红利,让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更安全、更高效、更有温度,让群众更加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