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鸿
把诗与画连接在一起的是古代的桥,让古人与今人成为隔代知音则是古桥的精神属性,由杨雨、何旭辉、王嘉三人合著的《诗画桥》(湖南教育出版社)讲述的是古人与桥有关的故事,分享的是古桥给今人的深刻启发。
一
历史上有过的或有实名,或只在诗词里留影的桥,是三位作者写作的切入点,而后借此发挥,探寻它们在古人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与心中承载的意义,并总结它们给予今人的无尽启发。
汉代徐淑与秦嘉之间的桥,永无接通的可能。秦嘉在《赠妇诗》里写道:“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二人因病暂别,因公差远离,桥这一头的人,永等不到那一头的人。秦嘉病逝,二人阴阳两隔。往后余生,徐淑誓死不嫁,因为那座桥只属于秦嘉。诚如作者在文章末尾写道:“如果所有的‘阻隔’和‘断裂’都可以通过一座桥来弥补,那么我希望,在任何我们需要的地方,都会有那样一座桥,满足我们对幸福的期待;哪怕平凡的幸福也许会让我们失去那些忧伤的诗歌。但我宁可留下的只有幸福!”
在唐朝人心中,位于长安城东的灞桥乃诗思之源,骑驴过其上,选择的是隐逸、后退、内敛、含蓄的人生,孟浩然如此,后来敬仰他的许多人亦如此。“那个在灞桥上踏雪寻梅的骑驴老者孟浩然,从容徜徉于凛冽的清寒之中,呈现出那样孤高清傲的绝世风姿,千载之后,仍令人心向往之:那是对江山自然的真心赏爱,那是对世情百态的深切体验,那更是对理想境界的执着寻觅。”
有形的桥属于古人,已然成为精神符号的桥可给现代人无尽的润泽。因为作者的现代性诠释,桥的美学价值与精神内涵直抵人心。
二
融知识普及与情感陶冶于一炉,让《诗画桥》读来既有学识上收获的扎实感,亦有蒙受陶冶之后的情思飞扬。
何为板桥?“板桥是指桥面铺板(多为木板)的桥,没有复杂的结构与华丽的装饰,主要倚靠坚实的桥板承载着过往的行人。”垂虹桥何时建成,以及在时光变迁中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以时间为顺序,进行重点突出的梳理。由北宋初建被称作“利往桥”,元代时由木桥改建为石桥,有72个桥洞,因此它多出“七十二桥”的别名。至清朝,它已然是一座断桥,仅存10孔。
此书之所以令人读来受用,还与其娓娓道来的亲切口吻有关。
作者认为,与画楼、画堂、画阁相比,画桥应该是更适合多数恋人约会的地方。环境越漂亮,越有情调。“色彩艳丽、图案精美、形态优雅的画桥就营造出了这种浪漫的氛围。”不仅如此,画桥的配套建筑与风景,让它更显得独一无二。园林、垂柳、水榭、亭台、游船,均可依傍左右。如今,人们谈事或约会定在咖啡厅或花园里,不与古人殊途同归?
谈论灞桥时,作者写道:“开元十五年,大唐王朝进士考试的试题之一就是写一篇《灞桥赋》,以‘水云辉映,车骑繁杂’为韵。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就是在这一次‘高考’中一举高中成为新科进士。试问,还有什么主题比成为‘高考’试卷命题作文更加引人关注呢?灞桥地位的重要性想必用不着我们反复强调了。”由此可知,灞桥作为令人流连忘返的胜地是多数人的共识。
三
不同的桥,因关联着许多人,成为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依然值得再三回味。
唐朝人从西京长安到东都洛阳,天津桥乃必经之路,裴度、白居易、刘禹锡三人曾在此诗酒酬唱。从官场的复杂与人情的缤纷,返回清寂与宁谧,天津桥承载的是惬意的、欢愉的心境。它让人们远离纷扰官场,收获真实的自我。
对白居易来讲,蓝桥以及附近的蓝桥驿是寻找好友元稹的依托之所。并非寻找元稹本人,而是找寻他题写在墙壁上的诗作。情不自禁地,他在好友作品后面题下一首《蓝桥驿见元九诗》。如作者所言:“他们不能朝夕相处,只能用这种隔空对话的方式互相安慰。正是这样的互相支撑,才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故而,蓝桥是友谊之桥。
板桥连接着相隔一百多年的谢朓与李白。对后来人李白来讲,板桥尤为重要。在一首首诗中,他以板桥为倚靠,表达对谢朓的深切怀念与由衷敬仰,并传递内心的孤独。“一座板桥,让李白这位孤勇者,仿佛找到了连接过去与现在、孤独与理解的纽带。”
桥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在《诗画桥》整本书中,桥是内心思索的引线,是情感迸发的源头,是认知升华的起点。在嘈杂、纷扰的现代社会中,也是值得珍视的清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