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请为自己构建起生命奋斗的意义

  老师:

  我才念大二,开学后感觉学习动力不济。父母以前总说“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进大学后,我的活动越来越多,学习越来越忙,但很多事情在我看来既没意思,也没意义。  

  小宇

  小宇:

  很多大学生正经历着类似“忙碌却空虚”的意义困境。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角度来看,无意义感是意识到行为与自我价值断层时产生的存在性焦虑,即存在感缺乏引发。这种状态不同于抑郁症,是对价值联结的清醒困惑。常表现为三大主要特点:一是目标模糊,由外部评价主导。个体行为决策始终围绕“应该”而非“想要”,与内心需求脱节,内驱力不足。二是情感疏离,体验过程缺失。过分关注目标达成,忽视过程体验,对努力成果缺乏真实的情感共鸣。三是自我概念模糊。个体往往用社会认可的角色表现替代真实自我,内心并不清楚“我是谁”“我想成为谁”。

  为何部分年轻人会陷入这种状态?首先当属社会环境影响。本应作为成长工具的“学习”日渐异化成“目标”,如分数成为重要的考核筛查指标,个人兴趣发展让位于竞争焦虑。而社会价值体系过度关注成就、名望、权利等,个体作为生命主角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反而被忽略。    

  其次是情感认同匮乏。无意义感往往源于“工具人”的被动自我定位,并非个人认同、投注的期待,而是他者要求、外在驱动,就像在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去满足他人的意愿期待,内在真实情感未被看见和懂得。

  再次是赋意视角的单一化。其实,健康的意义体系包含成就维度(如目标达成)、关系维度(如与他人的深度联结)、成长维度(如能力边界的拓展)、贡献维度(如对更大系统的价值)等,而当前第一维度过度强化,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    

  事实上,“生命意义”是一种自我建构的体验过程。当个体感受到成长感、贡献感、归属感时,意义感就会自然产生。这需要我们唤醒自我觉察,区分“我想”与“我该”,可尝试每天花5分钟做自己的“观察者”。

  回归当下,在过程中寻找意义。试着从“为了未来我必须……”转为“此刻我感到……”,从活在未来的任务回归此时此刻的“在场”,追随内生的驱动力,去寻找和创造令自己向往的答案。

  从小处着手,积累“意义微光”。内在动机的强化往往联结着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这需要我们降低对宏大意义的期待,从小处着手,可尝试每天记录“扪心自主选择时刻”、设置“最小可控目标”、留点时间“享受喜爱之事”等。这些向往的“微光”有助于我们逐渐明晰化自己的生命意义。

  自主赋意,构建独特的生命意义体系。接纳作为生命“主角”的独特感受、需求、局限,通过学习新技能、深度交流、帮助他人、社会实践和阅读观影,重新构建独属的意义联结网,定期开展存在性思考“我想继续现在的生活吗”,自主更新赋意,悦己自足。

  无意义感恰是心灵发出的预警信号,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生活。给自己多点时间和耐心去感受、去连接那些让你眼里有光的事物吧,属于你的奋斗意义自会到来。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程燕(湘潭大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