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治武功八百载,礼乐回响三千年

    6月5日,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八卦亭和周公塑像。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岐山县周公庙乐楼楹联。

    6月5日,岐山县周公庙。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为薇

  晨雾缭绕中,我们的航拍无人机掠过秦岭,飞越渭水,直抵岐山。当镜头落在一片青瓦飞檐的建筑群上空,周公庙,到了。

  在这座为纪念周公旦修建的古庙里,有一幢乐楼。从乐楼南面“飘风自南”的匾额下穿堂而过,再一转身,一副楹联在晨光中清晰可见:“制大礼作大乐并戡大乱大德大名垂宇宙;训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贯古今。”

  这副清光绪年间岐山举人冯拱辰所撰的三十四字楹联,好似一卷展开的竹简,清风徐徐间,缓缓露出礼乐文明的原始刻痕。

  五“大”定乾坤:礼乐制度的奠基者

  周公(生卒年不详),姓姬名旦,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一提到他,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周公解梦,实际上,这位让孔老夫子都顶礼膜拜的先圣,堪称中华古文明的“总设计师”。不信,请先看上联的五“大”。

  “这五个‘大’字,是历史上对周公最精炼的点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邓锐,吟读上联,侃侃而谈。

  居楹联之首的“制大礼”“作大乐”,彰显了周公最为后世推崇的功绩。儒家将礼乐制度视为政治与文化的根本,而这一制度的奠基人正是周公。他创建的礼制涵盖了朝觐、祭祀、婚丧、征伐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乐制则通过音乐教化人心,达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效果。礼乐体系,为中华文明确立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戡大乱”则概括了周公的政治功绩。武王伐纣后早逝,成王年幼,周公毅然摄政平定“三监之乱”,东征三年,最终稳定周室统治。

  记者求教,从历史时序上看,周公“戡大乱”在先,“制礼作乐”在后,但上联为何将礼乐置于前列呢?

  “这正体现了儒家对制度文明的高度重视。”邓锐解释,在儒家看来,平乱之功固然可贵,但创立制度文明才是真正“垂宇宙”的伟业。

  在讲解周公的“大德”之前,邓锐首先解释了古代“德”的含义:“‘德’在古代不仅指伦理道德,也是指人或政权的行为方式,以及因为这种方式而具备的力量。”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周公具备崇高的品质。在王室危难之际,他不避嫌疑,在周成王年幼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摄政,又在稳定政局之后主动还政。而从政治之德的角度来说,周公和周文王、周武王一道确立了不同以往的统治方式,比如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嫡长制,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的“大德”,为他带来了千古声名,即“大名”。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经学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流派,前者认为孔子是最重要的圣人,而后者则认为孔子是总结了周公的思想,周公才是最重要的圣人。“这种学术之争正凸显了周公在儒家谱系中的崇高地位。”邓锐说。

  五“多”传千古:文明基因的“编程者”

  随着日头上升,楹联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下联的五个“多”,仿佛在诉说着周公多方面的卓越才能。

  “多士”“多方”指两篇政治文告,出自《尚书》。其中“多士”指殷商旧臣,“多方”指各方诸侯。

  “周公在摄政期间,为了巩固周在东方的统治,在殷商原来的统治地营建了新都洛邑,并对‘多士’发布命令,告诫他们顺从周王。在平定东方淮夷、奄国叛乱,回到宗周镐京后,周公对前来朝见的‘多方’也进行了类似的训诫。”邓锐说。

  其实,这两篇文告不仅是政治命令,更是周公礼制思想的实践。面对殷商遗民,周公不是简单镇压,而是通过训导实现文化融合,体现了“攻心为上”的政治智慧。他一方面强制殷商遗民迁居洛邑,削弱其地方势力;另一方面又给予出路,选拔其中贤才为周所用。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艺术,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韬略。

  在甲骨文中,“多福”指祭神获佑,周朝之前求福的主要方式就是祭神,而周公却“不走寻常路”——通过爱民德政的方式求福。

  “从依赖鬼神到注重人事,这种人文主义觉醒,使中华文明走上了理性化道路。”邓锐说。

  见乐楼正对面有一尊周公塑像,邓锐径直前往,驻足像前作揖行礼。“周公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思想家、文化家,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斜杠精英’,下联所评‘多才多艺’,绝无虚言。”邓锐感叹道。

  古今交响:楹联中的文明传承密码

  这副楹联创作于清光绪年间,正值戊戌变法失败、民族危亡之际。

  “岐山举人冯拱辰选择用‘垂宇宙’和‘贯古今’来凸显周公的历史地位,背后是对变法维新的呼唤。”邓锐分析道,“周公变革制度、开创文明的壮举,正是晚清知识分子所向往的。”

  “周公那个年代面临的,也是一种举步维艰的历史境地。”邓锐解释,“当时周人的力量远远弱于殷商,但他们能夺取政权建立周朝,与其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即既保留传统,又开拓创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不确定性共舞’。”

  在民族存亡之际,冯拱辰回溯中华文明源头,寻找精神力量和解决方案,体现了楹联“以古鉴今”的深层价值。他通过这副楹联,既表达了对周公的敬仰,也寄托了对变法图强的期盼。

  “从古公亶父迁岐至周公制礼作乐,周人‘其命维新’的精神一以贯之。”邓锐将周朝八百年的制度生命力,归因于其开创者所奠定的创新基因。

  “而周公的卓越之处,则在于将这种创新智慧系统化,形成了辩证统一的治理哲学。”邓锐说,“周公治理哲学的精髓,在于多元平衡。他构建礼乐以凝聚共识,又推行分封以尊重差异;其创立的制度既根植传统,又大胆开创,故而能‘统而不死、活而不乱’。”

  “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与当今的‘以人为本’理念一脉相承。从‘保民’到‘为民’,体现了中华文明核心理念的传承与发展。”邓锐认为,周公治理哲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延续性,“这种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古老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暮色渐染,仍有不少游客驻足乐楼下,仰头细读这副楹联。当古老的笔画穿透时光帷幕,与当代追寻者的目光相接的那一刻,我们分明听到了薪火相传的文明诗篇。

  记者手记

  风起卷阿 遇见周公

  王为薇

  站在卷阿之地——这处因《诗经》“有卷者阿,飘风自南”而得名的岐山腹地,仿佛能听见三千年前的风声穿越时空,在耳畔低语。在信息纷扰的时代,我们为何仍要凝视这副三十四字楹联?因为它们并非冰冷的木刻,而是文明基因的活态传承,恰似那“飘风自南”匾额所昭示的——吹拂三千年的,不只是自然之风,更是德润之风、裕民之风、创新之风。

  这三十四个字,记录了中华文明从神权走向人文的“第一次觉醒”,书写了周公将“福”从神坛请回人间,将“德”确立为主政者的行为规范,用礼乐替代暴力,引领中华文明走向理性与人文的光辉历程,更铭记了周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基因——从迁岐兴周到制礼作乐,每一次时代转折中的智慧抉择。

  乐楼和周公塑像相对而立,我仿佛看到这位三千年前的“总设计师”为中华古文明编写的初始版“操作系统”:礼乐制度是底层架构,德政思想是核心算法,文化包容是安全防护,而创新精神则是让这个系统永葆活力的自动更新机制。

  我们今日读联解联,不仅是怀旧,更是寻根。夕阳将乐楼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与我们的身影重叠在一起。三千年的距离,消散在了风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