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蓉 见习记者 沈可心 通讯员 苑铭菲
“请家长们放心,但也请您学会放手。”9月新生报到季,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生家长会上,院领导的发言引发家长深思。记录、点头、眉头紧锁——家长们的反应不尽相同。
近年来,常见于中小学举行的“家长会”,正逐渐成为高校开学季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大学家委会、家长群等也引发社会对高等教育阶段家庭角色定位的思考:是适时放手,还是持续监管?这道新课题,正摆在高校与家庭面前。
家长会进高校,从答疑平台到信息桥梁
“孩子考研到底难不难?”“师范技能课有没有安排?”“毕业后能不能进体制?”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家长会上,家长围绕孩子发展的提问密集抛出。院领导以数据回应:近年约70%毕业生直接就业,仅少数进体制,“家长要打开思路,孩子的路不止一条”,这番解答让不少家长安心。
记者调查发现,湖南多所高校均选择在开学季召开家长会,以自愿参与为原则,部分还开通线上渠道,回应家长对孩子就业、专业发展的核心关切。
各校家长会形式各异。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家长会更像“学前说明会”,该院学生谈文涛回忆,会上详细讲解了专业内容、大类招生后的分流规则及培养方案差异,“能让家长对孩子的专业和大学生活有大致了解”。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则采用“亲子共参”模式,除院领导介绍情况外,还邀请大二、大三学生现身说法,分享生活建议。该院学子张淼与母亲一同参会后表示:“安全提醒、专业介绍都特别实在,我们俩全程都听得很认真,会后还一起讨论了大学规划。”
不过,张淼也认为,家长会开一次即可,无需过多。事实上,高校召开家长会也面临现实难题:家长来自全国各地,集中组织成本高、难度大;同时,大规模活动易陷形式主义。因此,多数高校选择仅在新生报到时举办家长会。
从线下到线上,家校沟通的尺度何在?
如果说家长会是家校联系的一次“集中展示”,那日常的家校沟通则更考验双方的智慧。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自2021年起建立家长群,定期发布成绩单、重要通知和假期安排。来自内蒙古的张女士认为,这保障了家长的知情权,“能更放心孩子的安全”。她坦言,身边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上大学后不愿多谈学校生活,家长群的确是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的重要窗口。
学生对家长群的态度却颇为复杂。该院学生于文直言:“全院学生的成绩直接发到大群里,哪个专业、哪个年级的分数都能看到,让人不舒服。”在她看来,大学本应注重隐私和个体差异,公开成绩更像是“高中的延续”。
与此相对,不少高校选择了“无家长群”模式。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发放“家校联系卡”,提供点对点的沟通渠道。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学生梁雨回忆,家长会上学院公布了辅导员电话和邮箱,但明确表示“日常问题应由学生自己处理”。
放手还是监管?家校需共寻“有机参与”之道
对于高校家校沟通的“新常态”,各方观点分化:支持者认为,家长会和家长群是信息桥梁,能减少沟通成本、缓解焦虑;质疑者则担忧“度”的把握。
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邓益成指出,家校联动是为了更好达成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为此,大学阶段更应促进学生自觉自律。除新生家长会外,学院每个学期会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针对性做好家校共育工作。他表示,“大学家校互动与中小学有本质区别——我们更强调学生自主性,家长要从‘生活包办者’转变为‘成长引导者’。”
长沙学院法学院某辅导员分析认为,大学生家长会虽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但也需警惕“形式主义”与“过度干预”的双重风险。“大学生已是成年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自主决策能力。家长频繁介入其学习生活可能传递错误信号,削弱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思维。”
那么,高校与家庭该如何构建良性的“有机共育”关系?
多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关键是在“放手”与“守护”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学校应主动传递关键信息,但不越俎代庖;家长需学会远距离关注,而非事事干预。唯有以信任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才能真正构建起有机协同的育人生态,助力大学生走向成熟、自立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