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平 饶雨晴
秋日阳光,透过窗棂,轻洒在湘阴一中原党委书记陈觉民的办公桌上,也映照着校园的碧树,见证着岁月的芬芳。他站在书柜前,神情专注而虔诚。轻启柜门,取出包裹在布袋中的“宝贝”——知名法学家黎学玲75年前的作文本与工作日记。纸页泛黄,仿佛在轻声诉说往昔故事,如同古樟年轮里深藏的时光。
白马少年遒劲的字迹里,满是滚烫的理想:“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中国建设者!”教师旁批“气势甚健,笔调淳朴”,一笔一画都蕴含暖意,仿佛师生俩隔着70多年的时光,仍在悄然对话。这日记,分明是学子对母校最柔软又坚韧的牵挂,更是教育之花在时光中绽放,历久弥香。
陈觉民捧着本子轻叹,湘阴一中这些年,不惰寸功,培养出无数心怀天下、情系桑梓的行业精英、国家栋梁。现任北大教育学院院长的蒋凯,在母校120周年校庆之际,发起以恩师邹蒂根、谢正南命名的“蒂南励志奖学金”,回馈培育之恩。当年在一中校园种下的梦想,成了他在燕园深耕的力量。他将少年时的理想主义揉进教育研究里,在学术园地慢慢熬煮热忱,让一中的学风,在顶尖学府里也能熠熠生辉。
校园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在周名贵少将身上,长成了长缨在手、敢缚苍龙的模样。你看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式上,长安街上旌旗猎猎,他身着戎装,身姿挺拔,每一步都铿锵有力。飒爽英姿里,藏着的岂止是军人的风骨,分明还有当年在一中操场上奔跑时的少年气,是那份“要为国家效力”的初心,让他从校园走向疆场,最终以最昂扬的姿态,接受祖国与人民的检阅。
湘阴一中杰出校友不仅闪耀在各自的星空,更共同编织成母校百廿年教育长河中璀璨的星河图谱。他们以各自的光芒,汇聚成母校最动人的灼灼光华。
这座诞生于清末维新思潮中的学堂,历经两个甲子的风雨洗礼,将“公诚勤勇”的校训熔铸进一代代学子的精神血脉。今日杰出校友之光芒,正是百廿年教育薪火相传的最佳见证——他们从洞庭之滨走向世界舞台,在军事科技、学术研究、文化创新等多个维度彰显着湘阴一中人“心系家国、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共同谱写着这座百年学府动人的时代乐章!
上篇 赤子丹心
走进湘阴一中校庆办办公室,豆子茶的香气扑鼻而来,缠缠绵绵,总绕着秘书长文格的回忆打转。“肖文交院士端着姜盐豆子芝麻茶的样子,哪像个研究地质的科学家,分明是回了家的孩子。”文格跟人聊起这个,眼角总带着笑。
肖文交的来路,文格极熟。早年,他从杨市小学走来——那小学不一般,校舍原是晚清名将的宅院改的,地头浸润着铁血风骨。肖文交在这儿念书,成绩拔尖,还总帮同学,是个亮堂堂的少年。
1982年,他背个粗布书包,走进湘阴一中。红砖墙下的日子,有暖。陈佑霞老师常从棉袄兜里掏出烤红薯,塞给他,甜香顺着指尖暖到心里。伍平林老师授课,他坐得笔直,“担当”二字烙进他心里。三年工夫快,他攥着长春地质学院录取通知书,往班主任办公室跑。脚步急,惊飞操场边的麻雀,扑棱棱的翅膀声,混着他的欢喜,飘得老远。
后来,这双跑过校园的脚,踩过戈壁,闯进深山。地质锤敲过岩层,当当响;罗盘定过方向,不偏一分;放大镜下辨矿脉,眼神专注。就这么钻、这么勘,在中亚造山带的研究里,闯出一片天来。正所谓,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如今,肖文交已是中科院、欧洲科学院的双院士,手里解着地质的难题,心里却还恋着那口豆子茶。姜盐的咸、豆子的脆、芝麻的香,一点没变。这茶,是他跟母校、跟家乡拴着的线,粗粗的,暖暖的,扯不断。如同古樟下的根,深深扎入土壤。
豆子茶的香还在舌尖萦绕,晨曦已悄然斜斜切进办公室,光里的尘埃飘着,文格的回忆也跟着转,一下回到了1978年。湘阴一中89班教室里,15岁的吴建宏埋首于草稿纸中,笔尖沙沙作响。这个只读了一年高中的少年,以拔尖成绩叩开了湖南大学数学系的大门。
上了大学,他依然追着晨光跑。湖南大学说起他,总带着骄傲:这少年3年念完本科,1年多啃下研究生课程,23岁就成了湖南大学第一位博士。
“吴建宏院士,是个谦逊重情的大学者!”文格拿起手机,谈及他与院士的微信聊天。这位拿过德国洪堡奖的院士,虽然常年在海外研究,但常以祖国多所高校客座教授身份讲学。“既要学西方的严谨,更要守中国的根基!”
先前加拿大过感恩节,他还特意发回消息,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与挂念,那股子谦逊劲儿,和40年前那个埋首演算的少年身影,在晨光里渐渐重叠……
这身影一叠,竟叠出另一个好学的少年——刘雄。
上世纪80年代的濠河乡新月村,有扇窗总比别家亮得早。微光刚浸进窗纸,刘雄就支起小桌,三个弟弟凑拢,四只脑袋挤在一块演算,铅笔在纸上沙沙地跑。一年四季,除了大年初一走亲戚,这声响从没断过。母亲端着热粥进来,叹口气“别熬坏了眼”,他只咧嘴笑:“等我拿‘大奖’回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984年进了湘阴一中,刘雄更铆足了劲。入选全国奥数集训队时,他是队里唯一的农村娃。扒两口饭就往教室冲,两月做上千道题是常事。有回考了84分,他拿毛笔把分数端端正正写在课本上,把这“耻辱”刻在心里。后来,他成了湖南首个国际奥数金牌得主。
晨光还在桌角留着暖,高天是透亮的蓝,倒叫人不由得想起另一位从一中走出去的“蓝天铸剑人”。
他便是出生于平江的向锦武。1979年被叔父向连生接到湘阴一中。向老师把侄子带在身边,也把一中的书香传递到他跟前。斯时的他总揣着航空画册泡在图书馆,课间望着天上的飞鸟出神,心里悄悄埋下“造飞机”的种子。1980年,他如愿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此与飞行器设计结缘。
多年后,这位曾经的追梦少年,成了北航无人系统研究院的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让“长鹰”无人机冲破技术壁垒,帮助国家跻身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研制的世界先进行列,两度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总会想起在湘阴一中的日子:“叔父的教诲、母校的书香,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向院士对母校的情,都融在行动里。”校党委书记陈宇说起他,便易动容。母校找他,从来没有“没空”二字。校庆时,再忙也要赶回来,往学弟学妹堆里一扎,讲无人机研发的故事,讲得眉飞色舞;学校要谋发展,他坐在会议室里,一条条提建议,跟自己的项目一样上心。
从当年抱着画册的少年,到如今执掌国之重器的院士,向锦武始终记得:是湘阴一中的书桌,托举起了他逐梦蓝天的初心,也托住了无数少年的念想,让他们从这里出发,飞向远方。
仰望苍穹,能想起向院士逐梦蓝天的身影;俯看湘江,又觉这水养出的易仕和也是条豪气干云的硬汉——从湘阴一中走出去,他读书、攻坚,步步都揣着“报国”的劲儿。
1984年的一中,理4班的灯总熄得晚。易仕和抽屉里塞着馒头与稿纸。白天听老师讲光学,其笔尖追着知识点跑,连黑板角的辅助图都抄得仔细;傍晚的实验室里经常晃动着他的身影。
读研时,看海湾战争中战斧导弹精准打击的画面,让他攥紧遥控器,眼眶发红:“学技术是为国家造护家的‘硬家伙’!”后来在国防科大,他啃下高速飞行器流场测量的难题——铺盖搬进实验室,年三十还对着数据熬通宵,母亲来电只说“忙正事”,电话挂了却抹把红眼睛。这书生,欲效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转机在凌晨出现:纳米粒子的散射光闪过屏幕,他猛然跳起:“用它给流场‘造影’!”可粒子总抱团,他试了几十种方案,连机场候机都啃文献,竟从LED屏像素排列里找到灵感。
三年后,技术成功用在导弹上,他戴上了“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勋章。回一中时,他摸着实验室的旧课桌笑:“当年在这儿啃书就想报国,真的做到了。”
如今易仕和已是少将,性子却还像当年在一中时那样实诚。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殊荣,第一时间就跟母校报喜。在母校眼里,他永远是那个攥着记录本不肯走的热血少年;在国家面前,他是为导弹“验光”、为国防铸盾的铁血军人。两种模样,一样滚烫!
“一中的晨光陪伴了无数个天才少年的青春。”陈宇笑着指着窗外,那块校训碑前的晨读时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梦想。
十三岁的彭新华常蹲在碑侧樟树下,摊开物理课本——当女同学们追着琼瑶剧讨论情节时,她正对着公式出神,那些符号在她眼里,比台词更鲜活。十岁就能解初中方程的她,早把石碑上的校训和课本定律一起刻进了心里。
1994年夏,面对长辈“女孩别学物理”的劝阻,她攥着居里夫人的画册轻声反驳:“中国女孩也能学好物理!”在湖南师大实验室里,她为校准仪器,连守72小时,直到误差归零,导师赞她:“湘女的韧劲儿,是最好的科研底子!”
后来,她成了洪堡学者,拒了国外百万年薪归国攻坚,从破解“李—杨零点”到登榜《自然》,累累硕果。这位中国科大教授,2015年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23年成为“科学探索奖”发起五年来数学物理学领域的首位女性得主。若是穿越唐代与白居易遇见,也该夸她: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壁剑长鸣,荣誉加身,彭新华始终感念母校。2015年给母校的“家书”里,她写道:“成绩离不开母校点滴培养。”陈觉民提起她就自豪:“巾帼不让须眉!”如今透过阳光,仿佛还能看见当年晨读的少女——她在樟树影里播下的科学种子,早已在量子星河间,长成了参天大树……
下篇 故园芳馨
杯中的茶又添新水,热气裹着豆子香。陈宇轻抿一口茶:“一中学子,不光有报国的硬气,心里还揣着故土的温软。”话一出口,满室的热闹静了些,倒勾出另些念想——当年背着书包离开的学子,走得再远,心头总系着故土的一根线,这份对家乡的惦念,跟报国的热肠比起来,一样深,一样暖!
故土的线,说起来虚,落在人身上却实。就像华中科技大学的蒋凯教授。1992年,初三实验班的讲台前,老师演示的电解实验就像一粒种子,落进少年的心。烧杯里跃动的气泡,在他眼中闪烁着细碎的光,那是知识最初的模样。他从武汉大学的课堂到美国奥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波士顿的夜色再静谧,也抵不过他“助力中国储能技术领先”的炽热念想。无数个深夜,他与数据为伴,笔尖划过的不仅是实验记录,更是对故土与国家的牵挂。
2012年,他游学归来,一头扎进华中科大实验室,成了众人眼中的“追光者”。寒来暑往,60余项专利在手,锌电池、铝电池走进产业一线,钠离子电池也在储能领域派上用场。教育部长江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的荣誉加身,他却总念着兴隆村的老井:“国家的需求就是我科研的根。”
他拉着在鄂同乡筹建湘阴一中教育基金会,为异乡学子搭起暖巢,还常说要把储能技术用在家乡建设里。有人问起缘由,他笑着回望少年时:“当年老师说‘学好本事,要为家乡、为国家做事’,这话我记了一辈子。”可不就是陈宇说的,报国的硬气里,裹着故土最暖的软嘛。
无独有偶,双星并耀。文格感念道:“湘阴一中走出的两位蒋凯,一位点亮教育之光,一位破解能源之困,从鹤龙湖畔出发,在不同赛道上书写着同样的赤子情怀,恰如两颗并肩的星,各自璀璨,又同映故土。”
湘阴一中的新校门,立在湖边,很气派。
这园子能经得住岁月磨洗,沉淀下一些实在的底子,如今又透着新气色,说到底,还是靠了那些走出去的学子。心里总记挂着这儿,念着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九十来岁的校友,隔着几十年光阴,还常托人问问母校的光景;年轻的后生,学问做得出色了,转头就想着给母校搭把手、添点力。
年岁差得远,心却是齐的,都愿为母校多尽点心。陈宇说起这些,感慨不已:“不管年纪大小,这份对母校的热乎劲儿,都是一样的。”
回溯时光长河,75年前的湘阴一中校门口,一位少年以同样滚烫的初心,叩响梦想与信仰的大门。1951年春,17岁的黎学玲攥着报名表,指尖微微发颤——这个曾因家境贫寒不敢报考的少年,却以第一名的成绩叩开校门,成了一中18班的学生,也成了湘阴解放后首位学生党员。左雄老师很快注意到这个刻苦的孩子。一天课后,老师牵着他的手去见县政府文教科长:“这是黎学玲,穷苦孩子却爱读书,还当过乡公安员!”科长当即拍板:“翻身学文化,助学金我批!”从此,甲等助学金成了他的“定心丸”,连县文工团都来采访,把《黎学玲翻身学文化》的剧本搬上了舞台。
在一中的日子,书本与实践填满他的时光。周万程老师教语文时,他的作文从88分涨到95分,那个泛黄的作文本被他珍藏至今;小图书室是他的“秘密基地”,省下饭钱买的书在枕边堆成小山。1952年夏,东乡闹蝗灾,他带着同学天亮就下地,用双手捉虫到天黑,最后戴着“模范团员”的奖章回到学校。
这年11月,全校598名师生投票选学生会主席,海报贴满校园。当念出“黎学玲”名字时,他握着事先写好的发言稿,声音有些发紧,却字字恳切:“一定好好为同学们服务!”如今再翻开那本日记,“我一定要把关系着祖国建设的主要材料记下来,不断地促进我的政治觉悟,提高我的本领,做一个建设者,将生命献给祖国!”“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忠诚于党的事业,做一个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勤务员、祖国的建设者!”字迹力透纸背,纸页间藏着母校的晨光,和一个少年在时代浪潮里向上生长的力量。
现今92岁的黎学玲,是中山大学法学教授,曾参与创建深圳国际仲裁院,始终对湘阴一中念念于心。他不仅为“黎学玲法学奖励基金”捐款50万元,还将上万册藏书捐赠一中,更是将早年求学的作文本、工作日记郑重交还母校。黎学玲用行动诠释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真挚乡情。
这份眷恋,倒不全是物质上的添补,更多是把母校的魂儿揣在心里,在自己的行当里扎下根,慢慢活出了滋味。蔡世平就是这样。湘阴石塘藏着他的小院,一推木门,八仙桌旁立着位穿紫衣的先生,眉眼温温和和,还是湘阴水土养出的样子。
尽管他拥有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头衔,以“南园词”“蔡词”名世,可待人一点不端着。评论家说他的词是“旧体词在当代复活的标本”,见了他的文字才知这话不假。屈子文化园信芳亭那副楹联,“河伯潭清因木叶芙蓉绿也;汨罗声远与离骚橘颂长哉”,笔力沉雄,落款正是他。高峰台“卜居文化园”是他倾其所有建的,就为把故土的文脉守牢。
“南园读书楼”,他指尖轻轻蹭过一架棕色树雕:“雕这玩意儿的时候,总想起课间趴在樟树底下抄诗词的日子。”那是“文革”时期,没法上课,班主任常华保老师却总攥着他的作业本说:“写东西要实,得见真章。”这话他记了一辈子,翻出泛黄的旧笔记,上面朱批清晰如昨,后来写《蔡世平词选》,在研究院编刊物,都没丢了这份“真”。
阁楼的架子上,各色荣誉证书旁压着张老照片——1968年的湘阴一中校门。“你瞧这门框,当年我总揣个小本子在这儿记灵感,连放学路上听的乡音都往上写。”去卜居文化园,年近古稀的人,脚步倒轻快,指着路边的古岳州窑遗址笑:“以前翻山来这儿捡瓷片,现在把这些老东西拢起来,也算圆了一中时的念想。”
种满橘树的小广场上,他摘片叶子凑到鼻尖:“一中校园里的橘树更粗些,秋天摘两个,边啃边背《离骚》。没有母校的熏染,我后来哪坐得住诗词研究院的板凳,写得出沾着湘阴土气的词?”
雨刚停,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恍惚间,那个在一中抄诗的少年,和眼前这位守着乡土写词的先生,竟在卜居岭的风里叠在了一起。如今,他以笔为犁,写故园的橘、洞庭的水,还给家乡旅游业写诗文,就这么用文化的劲儿,把乡村的活力给唤起来了。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校园里,树木枝叶间漏下的光斑轻摇,仿佛是时光低语的细碎诗行。那些从一中走出的身影,或立于学术之巅,或驰骋于科技疆场,或以笔墨勾勒山河,皆如星辰般散落在各自的天空,却始终以母校为圆心,勾勒出同一片赤子的星空。他们的故事,是晨光里翻动的书页,是实验室不灭的灯火,是战机划破长空的轨迹,亦是豆子茶香萦绕的故园情深。岁月如江水东流,而湘阴一中的精神,恰似洞庭湖畔的月光,温柔铺在代代学子的心房,照亮他们前行的路,也温暖着他们归来的方向……
(标题书法作者为徐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