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凯琦 黄晓辉
中岳嵩山,雄踞中原腹地,七十二峰巍峨矗立,如行兵布阵,威风凛凛。苍茫群山的怀抱中,静卧着一处青砖灰瓦的古院落——嵩阳书院。
孟夏时节,草木葱郁。书院入口处,一座朱漆牌坊肃立,匾额上“高山仰止”四个大字庄重恢宏。我们自旁门入,循三重阶梯而上,抬眸望去,嵩阳书院大门赫然在目,门前柱上悬挂着一副楹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嵩山文化学者、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宫嵩涛已在院中等候。自1988年投身文物工作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嵩阳书院文化的保护、发掘与研究,对院中一碑一石、一匾一联,如数家珍。
一联揽神岳独尊气魄
上联中的“近四旁惟中央”出自《荀子·大略篇》:“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在古人最初“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大地平展,苍穹如覆碗,因此大地总有一个中心点。西周时期,周公姬旦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以土圭之法测得地中,于是择“中”建都,以治四方,万众钦服。联中引用此句,意在宣扬嵩山位于天地中心,凸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宫嵩涛介绍,上联联语著一“统”字,既写出了五岳相连牵结之势,又衬托出了中岳嵩山统领诸岳的气魄。“拱”在这理解为环绕,四方边塞、长城、黄河都朝向中岳,渲染出一幅嵩山被神州山河共尊的壮阔图景。
嵩山何以被称为“神岳”?这要追溯嵩山的一段高光时刻: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率领文武百官从神都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前往嵩山,举行封禅大典,从此打破帝王封禅都在泰山的历史,嵩山也成为护佑武周江山的祖山、神山,被尊为“神岳”。
下联包含的意象众多,宫嵩涛一一阐释:“九朝”,指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九个时期,均建都洛阳;“伊瀍(chán)洛涧”是流经洛阳一带的四条河流名;“三台”是星宿名,包括上、中、下三台共六星,此处指天空。
综合来解,下联从历史起笔,点明嵩洛地区历九朝为都会;接着写环境,形象地写出四河环绕奔流之状,更衬出嵩山怀抱诸水之貌;最后笔锋一转,言风雨是从天地之中嵩山兴起而生。以“嵩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最早的中国在此诞生,最早的民族在此形成,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此地留下鲜活印记。
“这副对联,从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纵横展开,将古都之悠久、嵩山之雄伟尽收联中,气势非凡,意境高远,读之让人心潮澎湃,倍感自豪。”楹联前,宫嵩涛赞叹不已。
一山喻书院人文雅韵
谈话间,阳光愈加明亮,门额上“嵩阳书院”四字格外醒目。记者请教:“这副楹联位于书院大门,但通篇都在描绘山河气象,没有一字提及书院或育人之道,这是否如网上所说,它本是嵩山之联,后来才被移用至此?”
宫嵩涛略作沉思,随即引我们向院内走去。穿过一重又一重的门廊,他在先圣殿旁停下,抬手指向远方。顺势望去,嵩山主峰峻极峰赫然耸立于视线尽头,仿佛与殿宇遥相呼应。
“从这个角度看,嵩阳书院布局以一条中轴线由南向北贯穿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嵩山的主峰峻极峰,也位于嵩阳书院的这条中轴线上。而在中国历史上,所谓嵩山,正是指峻极峰,帝王祭祀中岳,登临的也是此处。”宫嵩涛表示,千百年来,嵩山和嵩阳书院已经相伴而生,相互成就,若只谈嵩阳书院而不提嵩山,其文化背景便不完备;反之,单说嵩山而不提嵩阳书院,文化的图景也同样残缺。
他继续深入阐释:“于天下名山而言,嵩山最核心的特征在于位居‘天地之中’,是中原大地上的地理标志和精神坐标。所以当年作者撰写此联,并未拘泥于一院一屋,而是从‘天地之中’的宏大格局落笔,通过对嵩山的礼赞,暗喻嵩阳书院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宫嵩涛介绍,嵩阳书院源于北魏,经历佛教、道教到儒学的变迁,到南宋时成为儒学圣地,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齐名,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此联的作者吴慈鹤,清道光年间任河南学政,曾游览嵩阳书院并在此讲学。他觉得书院的读书治学氛围很好,于是问山长:“可有什么需要我给你办的吗?”山长坦言,书院大门正需一副既气象恢宏又能雅俗共赏的楹联。吴慈鹤思索之后,挥笔写就此联。此后,它便被高悬于书院大门,成为嵩阳书院文化底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院聚群贤薪传儒学
自由讲学历来是嵩阳书院的一个显著特色,不仅山长可以在此传道授业,支持关心书院发展的官员与游历嵩山的学者也有此资格。许多我们熟知的文化名人,如范仲淹、程颢、程颐、司马光、邵雍等,都曾在此留下他们的思想印迹。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数“二程”。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以儒家经典为基础,融合佛、道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和创新,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使儒学从传统经学向哲学层面转变,嵩阳书院也成为洛派理学诞生地。
在“二程”曾经的授课之地——嵩阳书院讲堂,堂前悬挂着另一副楹联:“满园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宫嵩涛立于一侧,感慨道:“程颢和程颐在这讲学长达10余年,可谓桃李遍天下,培养出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等知名学者。”
南宋伊始,“二程”的弟子纷纷南迁,其中杨时等把“二程”的学术思想带到南方,开南宋理学之先河。后朱熹继承和发展“二程”学术思想,进一步使“理”的概念系统化,成为理学集大成者,由此形成后世所熟知的“程朱理学”。至今,嵩阳书院内仍保存有程朱祠。
“嵩阳书院是儒家文化在嵩山、中原的代表,在此发源的‘程朱理学’以儒学为核心,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元朝起被定为官学,影响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达七八百年之久。”宫嵩涛介绍。
采访完毕,我们行至朱漆牌坊前,不由得停下脚步,回望乾隆题写的“高山仰止”四个苍劲大字。此语原出于《诗经·小雅》,原句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寓意一个人的才学品行像高山一般令人景仰。而嵩阳书院所承载的学术精神和思想高度,正如同一座文化的高山,激励后世学子不断追寻与攀登。
记者手记
程门一场雪
延绵近千年
徐凯琦
采访时已近暑假,嵩阳书院迎来一批研学的孩童,他们身着汉服,整齐排列,在老师的带领下,向先贤敬献六礼(古代礼制,六礼包括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腊肉),以立下知恩明理、潜心向学的目标。
将时针拨回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冬天,杨时与游酢千里迢迢来到嵩阳书院,准备拜师程颐,见老师正在讲堂内闭目休息,二人不愿惊扰,便站在门外等候。风雪正紧,二人久立不动,待程颐醒来一看,门外立着两个雪人,地上的积雪已有一尺厚。“程门立雪”的典故就此流传近千年,代代相传。
站在中原大地这片文化厚土上,看孩童虔诚献礼,遥想当年先贤肩落深雪,这是同一份心意在不同时代的映像。在我看来,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一场双向奔赴:学者以敬师之心点亮自己,师者以育人之志延续文明——而这,不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