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市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9月20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利县“自建自筹自管”模式蹚出农村供水新路子
滴滴甘泉润民心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陈鹏 张先登

  9月19日,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水沐峪村李绍成拧开家里的水龙头,接上一盆水,拿出自己购买的水质检测笔,进行检测。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李绍成看了很满意。

  “以前,每到干旱季节便要从小水池里抽水,水很浑浊,要沉淀净化才能饮用。”李绍成说,现在,村里自建小型供水工程后,一举解决了喝水难题。

  慈利县甘堰土家族乡群山环抱,因地势高给农村供水增加了难度,特别是马鞍村和水沐峪村,两村处于喀斯特或页岩地貌区,地质不含水、不聚水,取水成本高,季节性缺水问题曾是制约两村发展的难题。

  在农村饮水保障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中,甘堰土家族乡引导村民通过“自筹、自建、自管”小型供水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村山区季节性缺水难题,蹚出一条农村供水好路子。

  马鞍村位于澧水河畔,虽与碧波荡漾的澧水河近在咫尺,却因地势高,每到干旱季节,澧水河里的水上不来,村民只能“望水喊渴”。祖祖辈辈靠雨水、山泉水、田边浅井蓄水等分散水源度日,水质和水量在干旱季节无法得到保障。

  建设小型供水工程曾是马鞍村每次村民代表大会的主题,但一个“钱”字难倒了一村男女老少。在农村饮水保障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中,张家界在全市探索推行“政府补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模式,马鞍村和水沐峪村先行先试。

  马鞍村投资235万余元的小型供水工程,通过政府出一点、乡贤捐一点、村级筹一点,资金难题迎刃而解。水沐峪村小型供水工程建设资金也有了着落。

  有了钱,如何建?村民尤为关心。马鞍村和水沐峪村本着“谁用谁建”的原则,让村民成为小型供水工程建设的主人翁,调动村民自己动手建设的积极性。

  马鞍村党支部书记田伟带领全村党员打头阵,村民纷纷报名义务投工投劳;水沐峪村组织全村有水电技能的村民以“半工、半劳”方式参与施工建设,从管道铺设到蓄水池修建,处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

  农村小型供水工程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才能保证水长流。水沐峪村探索推行“村集体+群众”共管模式,通过明确管护责任、建立用水户协会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节约用水、爱护设施的意识,确保小型供水工程长久惠及于民。

  马鞍村在工程建设之初就制定了长效管护机制,成立由村集体控股的供水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防止“远道而来”的自来水跑冒滴漏。“供水公司建立提水系统,实现智能操控、自动启停和远程监控。”田伟说,目前,全村统一供水价格,在提升村民节水意识的同时,月收益还可满足日常运行和维护成本,成功实现“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