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副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链上湖南 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行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常宁大地的“五”之韵

    常宁风景如画。通讯员 摄

  王克修

  在中华文化的星河版图中,数字“五”始终承载着深厚意蕴。它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天地哲思,是“五伦”井然有序的人伦教化,是“五福临门”的民生期许,早已成为镌刻在民族文化基因里的精神符号。当这个浸润千年文脉的数字,与湖南常宁的山水人文相遇,便化作具象的风景、鲜活的物产与滚烫的生活,在培元塔的青砖黛瓦间、油茶林的葱茏绿意间、稻田的金黄浪涛间,铺展成一幅气韵悠长的“五”之画卷。

  驱车前往常宁市区东北隅的宜水之畔,一座七层楼阁式砖塔最先映入眼帘,这便是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培元塔。它不仅是常宁人心中的精神地标,更藏着数字“五”与这片土地最紧密的联结。拆解“塔”字,“土”为根基、“艹”为点缀、“人”为灵魂、“一”为脊骨、“口”为气韵,五个部分环环相扣,恰如培元塔与常宁大地的血脉相融,缺一不可。

  “土”是塔的根,亦是常宁的本。培元塔以厚重青砖为骨,深扎于宜水河畔的沃土,历经百年风雨而巍然屹立。这土,是油茶林下黝黑肥沃的腐殖土,滋养着百年油茶树;是稻田里松软透气的耕作土,孕育着一季季稻浪;是矿山中藏金纳银的矿土,沉淀着大地的馈赠。晨光熹微时,塔影倒映在碧波荡漾的宜水中,土与水相拥相生,恰似“水土相济”的自然密码,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风调雨顺的岁月故事。

  “艹”是塔的饰,亦是常宁的绿。培元塔的檐角下,青苔悄然蔓延;塔周围古树枝繁叶茂,将塔身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这抹“艹”的意象,在常宁大地上铺展成无边的绿意。秋冬时节,漫山油茶林绽放雪白花朵,如覆霜雪,暗香浮动;春夏之际,田间稻禾碧浪翻滚,到了秋收便化作满地金黄;河岸溪边,芦苇随风摇曳,为宜水增添了几分灵动。这层层叠叠的绿,是常宁的生态底色,更是“五谷丰登”的美好预兆。

  “人”是塔的魂,亦是常宁的魄。培元塔的修建,本就是常宁人集体智慧的见证。百余年前,为兴文风、振士气,百姓捐资捐物,工匠们呕心沥血,历时数载才建成这座精神灯塔。如今,塔内蜿蜒的石阶上,仍留着代代常宁人的足迹。学子们来此凭吊先贤,在青砖古塔间汲取奋进力量;老人们围坐塔下,闲话岁月变迁;孩童们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塔周。这鲜活的“人”的身影,让培元塔有了灵魂,也映照出常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色。

  “一”是塔的脊,亦是常宁的序。培元塔塔身笔直挺拔,如“一”字般端正,象征着常宁人刚正不阿的品格。这份“一”的规整,融入常宁的每一寸土地。稻田里纵横交错的田埂,将土地划分得井井有条,便于耕作;矿山中规范有序地开采,让地下宝藏得到合理利用,兼顾发展与生态;城市里笔直宽阔的街道,串联起千家万户的生活,承载着烟火日常。正是这份秩序感,让常宁的发展有了方向,让百姓的生活多了安稳。

  “口”是塔的韵,亦是常宁的声。培元塔每层皆有拱门,风穿拱门而过,便发出悠扬的声响,似在吟诵常宁的过往。这“口”的意象,化作常宁大地上最动听的声音。油茶林里,茶农采摘油茶果时的欢声笑语;稻田之中,农民耕作时的辛勤吆喝;版画作坊里,工匠们交流技艺的轻声探讨;矿山深处,矿工们埋头作业的铿锵号子。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常宁的烟火气,也诠释着“五福临门”的民生真谛。

  若说培元塔的“五”是常宁的精神图腾,那“五个之乡”便是常宁的物质名片。油茶之乡、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版画之乡、铅都之乡,这五个称号如五根坚韧的脉络,贯穿常宁的历史与现在,书写着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璀璨。

  油茶之乡,是常宁最温润的底色。走进常宁的油茶林,仿佛踏入绿色海洋,百年老茶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霜降前后,雪白的油茶花铺满山野,花蕊金黄,引得蜂蝶飞舞。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林间,采摘饱满的油茶果,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常宁茶油色泽金黄、香气浓郁,是食用油中的珍品,不仅滋养了常宁人的体魄,更成为对外交流的“绿色名片”。从传统手工榨油到现代化生产加工,油茶产业不断升级,让这抹绿色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鱼米之乡,是常宁最醇厚的底色。宜水与舂陵江穿境而过,带来丰富的水资源,孕育出广袤肥沃的平原。春耕时节,农民牵着耕牛、扛着犁耙走进田间,泥土的清香伴着耕牛的蹄声,奏响农耕序曲;田埂上,白鹭时而驻足啄食,时而展翅飞翔,与农人构成一幅和谐的田园图景。秋收时分,金黄的稻谷铺满田野,收割机穿梭其间,轰鸣声里满是丰收的欢腾。除了水稻,宜水河里的鱼虾肉质鲜嫩,是餐桌上的家常美味。“鱼米之乡”四个字,既是对常宁物产的赞誉,更是对常宁人勤劳智慧的致敬。

  有色金属之乡,是常宁最厚重的宝藏。常宁地下蕴藏着锡、铅、锌、金、银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采矿冶炼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如今,现代化矿山企业在此落地,先进的开采技术与冶炼工艺,让地下宝藏得以科学开发。有色金属产业不仅为常宁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常宁力量”。

  版画之乡,是常宁最灵动的文脉。常宁版画起源于明清木版年画,历经数代传承与创新,如今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走进版画作坊,油墨清香扑面而来,工匠们手握刻刀,在木板上精雕细琢:或描绘宜水与舂陵江的秀丽风光,或展现茶农耕作的民俗风情,或歌颂矿工拼搏的奋斗场景。每一刀、每一笔,都凝聚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如今,常宁版画不仅在国内备受青睐,更走出国门,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民间艺术与常宁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铅都之乡,是常宁最闪亮的标识。凭借丰富的铅矿资源与悠久的开采历史,“铅都”称号名副其实。近年来,常宁坚持新发展理念,先后关闭多家重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当地逐步构建起有色金属冶炼及新型合金产业链,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厂区,如今重现“绿油油”“水灵灵”的生态美景,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常宁大地的“五”,从来不是抽象的数字。它是培元塔砖石里凝固的人文精神,是“五个之乡”中流淌的物产诗篇,是“五福临门”里绽放的生活画卷。它藏着常宁人对天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

  站在培元塔下远眺,油茶林如绿海翻波,稻田似金毯铺地,矿山若明珠闪耀,版画若墨韵流芳。微风拂过,仿佛能听见常宁大地与“五”的对话。既有百年古塔的沧桑回响,也有产业升级的蓬勃律动,更有百姓生活的幸福欢歌。这份与“五”的不解之缘,将继续陪伴常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璀璨的篇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