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武
2020年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考察。他望着悬挂于书院中心讲堂前檐上的“实事求是”匾额,凝思良久,语重心长地说:“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这短短的几句话,把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南湖游船上诞生到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与毛泽东早年对实事求是的探索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由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可谓情真意切,内涵丰富,既就“共产党怎么能成功”这一重大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又为我们继续走向新的更大胜利指明了方向。
“共产党怎么能成功”的源头追寻:毛泽东早年对实事求是的认识和探索
共产党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充满艰辛曲折的探索历程。要追根溯源,就离不开毛泽东早年对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实践。只有正确认识了毛泽东早年对实事求是的认识和探索历程,才能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毛泽东早年与实事求是关系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历史渊源,才能从源头上弄清楚共产党能够成功的核心密码。
一是深刻认识毛泽东早年求学过程中所受“实事求是”的文化熏陶。探寻毛泽东早年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事求是”的熏陶和影响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1907年,13岁的毛泽东在韶山通宵达旦地阅读了一本当时他“很喜欢的书”——《盛世危言》。这本书不仅反复谈及了“实事求是,不尚虚谈”的问题,而且明确提出了“欲振兴中华之国体,当从实事求是始”的论断。受此影响,他决定走出韶山,来到东山学校继续求学。东山学校是以“实事以求是,即物而穷理”的理念创办起来的一所新式学校,嵌刻在书院正厅左侧廊壁上的《东山书院记》中,赫然写着“用能实事求是,以称雄于五大洲”的价值指向。毛泽东来到长沙求学后,继续受到“实事求是”的熏染。从湖南一师《学校规程》中“明现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实事求是”的要求,到崇尚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精神的杨昌济等一批大先生的谆谆教诲,从一师校门口由徐特立题写的“实事求是”石碑,到岳麓书院中心讲堂高悬的“实事求是”匾额,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实事求是”对成长中的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滋润和影响。
二是深刻认识毛泽东在早年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实事求是”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从小就酷爱读书,可以说是嗜书如命,但他从来不迷信书本、不搞本本主义,总是自觉地把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结合起来。他非常渴望拜师交友、向他人求教,但从不随声附和、亦步亦趋。他理想远大,有凌云之志,但从不说空话大话,主张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他积极拥护和组织大批热血青年出国留学,但不盲从不跟风,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把中国“这地盘内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他关注中国和世界、社会和人生各方面的问题,主张成立“问题研究会”,但从不孤立地就问题论问题,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关键是要有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早年毛泽东身上所呈现出的实事求是的珍贵品格和独特魅力。只有深刻认识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后来把实事求是创造性转化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深厚基础和历史必然。
三是深刻认识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额的标志性文化意义。岳麓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知行并发”“学以致用”“实事求是”的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经世致用之才。岳麓书院的名称虽然多次变更,但“实事求是”的传统从未中断。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后,时任校长宾步程为学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匾额,并高悬于书院的讲堂之上。今天,这块历经百年岁月的牌匾,已远远超出了当年题写者所讲求的“严谨治学、学用统一”的认识范畴,成为了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象征,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标志性的文化意义。它既承载了千余年来岳麓书院一以贯之的办学宗旨,又凝练了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核;既彰显了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既深刻影响了毛泽东等一批又一批热血奋斗者,又具体而生动地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涵和共产党不断走向成功的根本秘诀。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象征,这块“实事求是”匾额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价值导向和精神穿透力。
任何一个重大思想路线的形成和任何一个伟大成功的取得,都有其发生和演变的渊源和起点。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建设和百余年成功之路开辟的起点,与毛泽东早年对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实践有着深刻渊源。正是毛泽东早年的独特经历,为他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党的主要创始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为他后来把实事求是这个传统文化命题创造性地转化为党的思想路线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准备,也为我们党百余年来的伟大成功作了本源性的奠基。只有深刻认识“实事求是”匾额背后所蕴含的代表性文化意义和标志性价值指向,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的深刻内涵,才能理解他之所以把毛泽东早年对实事求是的探索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功地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历史辉煌联系起来思考的根本缘由。
“共产党怎么能成功”的根本秘诀:实事求是
一百多年前,在上海石库门和南湖红船上宣布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全党一共只有50多名党员。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使一个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和贫穷落后的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望百年漫漫长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走到今天这一步,是有什么绝密武器吗?取得今天这么巨大的成功,靠的是什么?毛泽东说,共产党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说:“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大道至简,“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成功、不断胜利的根本秘诀。
依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和国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和原则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前提。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主观空洞的理论来决定我们的路线方针和实际行动,独立自主地走适合自己情况的发展道路,是共产党想问题、作决策、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不断成功的关键。党的历史告诉我们,能否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最重要的就是看能否准确把握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最基本国情。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就是在不断克服来自“左”的或“右”的干扰过程中,始终把不僵化保守与不超越阶段、不因循守旧与不急于求成、不闭关自守与不照搬照抄统一起来,在不断深化对基本国情认识的基础上,总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源就在于始终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国情出发,从而开辟出了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保证了党的事业的不断成功。
依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做到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联系,自觉地在实践中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遵循。一百多年来,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努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把握规律、正确运用规律,从而一次次地完成了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经验到有较多经验的跨越,实现了从一个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能够认识的自由王国的飞跃,从而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走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上,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原则。”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根本就在于做到了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
依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会犯错误,而在于能够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正确认识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的奥秘,就在于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独特品格,正是因为具备这种独有的政治品格,我们党才能穿越百年风雨,多次在危难之际重新奋起、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以自我革命精神检视、发现和纠正自己身上的缺点错误,是因为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除了人民的利益,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党始终能够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底气所在,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根源所在。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就这么巨大的辉煌,从根本上说,靠的就是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的背后是规律,是真理,是人心。依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规律,获得了真理,赢得了人心。由此,可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把“共产党怎么能成功”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思考的历史深意。
“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两个结合”是共产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两个结合”实践中形成的,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两个结合”的过程就是践行实事求是的过程,践行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不断走向成功的过程,离开了“两个结合”,实事求是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提出要把“共产党怎么能成功”“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可以说,就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如何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开创新局面、夺取新胜利的深刻道理。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在坚持“两个结合”实践中不断走向成功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党从成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行动中的指南,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中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解决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做到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之“的”。回顾党的历史,我们正是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独特道路,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就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是在推进“两个结合”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当然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实践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次新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新成果,从而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再次,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是在推动“两个结合”实践中不断开创新局面的路线。“两个结合”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对接,不是从主观到主观的思想遨游,“结合”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结合”的过程就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开创新局面的过程。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明确提出我们的思想路线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正是在不断探索“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成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实践告诉我们,要在推进“两个结合”实践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就必须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不断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及时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就必须把敢闯敢试与脚踏实地统一起来,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及时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就必须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善于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调整和完善我们的方针政策,从而不断开创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和路线的演进历程告诉我们,“两个结合”是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背离了“两个结合”的科学轨道,党的成功便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两个结合”的实践是无止境的,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道路也是无止境的。只有搞清楚了党的伟大成功与“两个结合”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关于“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的深邃思考。
“共产党怎么能成功”的原理性结论: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所谓真理的本土化,说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成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本土化的过程,就是“两个结合”的过程。只有不断把真理本土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在魂脉与根脉的融通中把真理本土化。真理的本土化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推进“两个结合”、把真理本土化,前提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地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继往开来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那么,怎样才能在推进真理本土化的过程中坚守好这个魂和根呢?关键就是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既要善于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又要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注入马克思主义并充实其文化生命,从而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贯通起来。把“必须讲新话”与“不忘老祖宗”统一起来,把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有机衔接起来,就能避免发生割断魂脉与根脉的颠覆性错误,就能把真理本土化。
在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中把真理本土化。守正创新的核心就是要把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统一起来,确保真理的本土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守正,就是要牢牢守住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守住“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就是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敢于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善于以新的思路、新的机制解决新的问题,实现新的理论飞跃。在真理本土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两种偏差,要么是僵化保守、刻舟求剑,要么是离经叛道、改旗易帜。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做到该坚持的绝不动摇,该守住的绝不让步;该调整的坚决调整,该变革的坚决变革。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含糊其辞,精神恍惚。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条路都是死路。”要确保真理本土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就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在直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把真理本土化。真理的本土化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在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问题是时代最实际的呼声,是事物矛盾最鲜明的表现形式。问题是必然要出现的,是躲不开也绕不过的。要推进真理的本土化就必须直面问题,必须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行动自觉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正是在不断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真理的本土化。离开了解决问题这一中心环节,真理的本土化就失去了基本的目标和依据。
“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言近旨远、力重千钧!这是新征程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谆谆嘱托,这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这是“两个结合”实践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原理性结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继续推进真理的本土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始终如一地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就一定会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取得更加令人震撼、令人鼓舞的伟大成功!
(作者系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