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链上湖南 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行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雨流芳处,一联风云映雪山

    5月9日,云南省丽江古城木府。(图片有拼接)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木府仪门前的楹联。

    5月9日,丽江古城木府,云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杨陆(左)为记者解联。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乐 詹娉俏 陈永刚

  彩云之南,远山环抱,丽江古城静卧其间。

  当玉龙雪山的冰雪融化,化作一河穿城而过,古城群落便依山傍水生长开来,汇聚一方人间烟火。在古城中心的木氏土司府衙署(木府),其仪门前镌刻着这样一副楹联:

  凤诏每来红日近;

  鹤书不到白云闲。

  初夏时节,《楹联中国行》栏目记者来到丽江,特邀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云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杨陆,解读此联背后的深意,回溯那段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悠长岁月。

  汉诗铭忠义,凤诏寓丹心

  “仪”者礼仪,仪门是木府的门面,亦是游人常驻之地。从忠义石牌坊行至朱红色仪门,大门两侧便是这副声名远扬的楹联。

  杨陆介绍,此联并非专门题写,实为明代丽江第六任土司、迄今所知首位木氏作家木泰(1455—1502)所创作七律《两关使节》中的颈联。全诗为:“郡治南山设两关,两关并扼两山间。霓旌风送难留阻,驿骑星驰易往还。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折梅寄赠皇华使,愿上封章慰百蛮。”其具体创作时间不可考,此诗亦不反映特定的历史事件。

  上联“凤诏每来红日近”,“凤诏”指皇帝诏书,“红日”喻指朝廷恩典,意为皇帝的诏书到来,犹如温暖的阳光照耀。作者以“红日近”的感受,生动展现了地方土官与中央王朝的亲近,暖彻心扉。

  下联“鹤书不到白云闲”,笔锋一转,意转闲适。“鹤书”为书体名,乃古时征召贤士的诏书用体。“白云闲”为自喻,意谓朝廷安宁无事、未下诏征召之时,自己便如白云般悠然自得。

  据记载,木泰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承袭土司职,因战功卓著,率兵平定周边侵扰,弘治年间加授太中大夫。纵观历史,木氏土司在元明时期凭武力开疆拓土,世代皆有功勋。

  然而除了武功,如《明史·云南土司传》曰:“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此联亦展现了木氏家族吟诗作赋、投身风雅,热衷华夏文化的另一面。

  《木氏宦谱》甲种本记载,自木泰始,木氏土司开始系统学习汉族诗书。彼时,木氏归附明王朝已逾百年,统治渐由武功转向文治。杨陆评价道:“木泰存世的作品虽仅有这首《两关使节》,但其格律严谨、对仗工稳,且遣词典雅贴切,意蕴旷达深厚,足可见木氏作家群起点之高、品位之雅。”

  对于“木泰是纳西人用汉文字写格律诗第一人”之说,杨陆认为这并不确切。他指出,《两关使节》这样一首高水平诗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木泰上几辈对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只是他们的作品未能传世罢了。

  木泰之后,“木家书院”兴起,历代土司文人辈出。在延请的汉地大儒们的教导下,土司府邸内诵读秦汉古文、唐诗宋词的读书声不绝于耳。木氏牌坊坊额所镌刻的“天雨流芳”四字,汉语之义是天降芳雨、以泽百姓,而纳西语读音为“特恩吕芳”,意思就是“读书去吧”。

  在木氏土司的影响和感召下,纳西族人民通过学习和思考,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其对时间、空间、方位观念的认知,对阴阳、男女、雌雄观的思辨,以及对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认识,都反映出纳西族独特的文化创造意识和思维特征。

  边陲生存道,依附显智慧

  关于“红日近”与“白云闲”的意象,记者询问杨陆:“有观点认为此联暗含纳西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您怎么看?”

  “我持不同见解。”杨陆解释道,“就全诗而言,实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并未体现包罗万象的生态观。联中‘白云闲’看似怡然,其实与‘红日近’形成强烈对比,表达的是土司木泰对为国效力的期盼。”

  要想理解这种情感,得先回溯历史上中央王朝与边陲民族的关系。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自秦汉以来,与中央王朝常呈若即若离之态。中央对边地民族头领及割据政权,多行“羁縻”之策,并不实施直接行政管理。

  自古以来,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纳西族在人口、地域等方面皆不占优,其所处疆域北扼吐蕃、南临大理,处境颇为微妙,甚至随时有可能被其他大族吞并。纳西族首领木氏审时度势,率众归顺,紧紧依附中央王朝。他们深知,唯有如此,才能维系自身的统治,从而延续本民族的文明。

  木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自元代世袭丽江土司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木氏家族世代坚定拥戴中央,并深受倚重。历代皇帝先后颁予三块“诚心报国”匾额,敕建“忠义”石牌坊,褒扬其忠心。其“木”姓,亦为明太祖朱元璋钦赐。

  基于如此历史背景,“凤诏”“红日”“鹤书”“白云”等鲜明意象,也就不难理解了。杨陆坦言,此联不仅展现了木氏土司建功立业之心,亦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纳西族在木氏土司的统领下称雄滇西北,实因背靠中央王朝这座大山,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与支持,从而“辑宁边境”。

  史诗照古今,融合谱新篇

  位处“滇川藏大三角”交会区域的丽江,是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重要节点。作为一条经济文化纽带,茶马古道促进了互动式的人口迁移,增进了汉、藏、纳西、白等各民族的了解交融。纳西族民族史诗《创世纪》,将藏族、纳西族、白族喻为同父异母兄弟,奠定了丽江多民族“同源共祖”的文化底色,也造就了丽江“和美与共”的地域特质。

  作为“活着的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至今保留着多民族共居的痕迹,藏式的碉楼元素、白族的雕花门楼、汉族的商铺格局,以及众多老屋门楣上雕刻着的纳西族文字和图腾,构成古城独特的建筑风貌。

  而走进木府,记者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各民族的能工巧匠携手,在这里共同创造出一个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你看,宫殿的斗拱是典型的汉族建筑工艺,门窗上的雕花又体现了纳西族、白族的传统,而金顶等藏族工艺也融于其中。”站在木府万卷楼前,杨陆介绍,木府不仅在建筑艺术上体现民族融合特色,万卷楼中还广集百家之书,史称“楼中凡宋明各善本以数万计”,除了汉文化书籍以外,还有大藏经、东巴经等,各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汇集其中。

  “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木氏土司府衙署,不仅见证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更成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标。

  玉龙雪山融化的雪水,哺育了丽江这片沃土上的各族人民。这座风韵独特的边陲小城,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书写家国同构、美美与共的崭新篇章。

  记者手记

  邂逅一段柔软的时光

  刘乐

  丽江古城,承载着自由与浪漫的想象,令无数人心驰神往。

  我对丽江最早的印象,来自中学时看过的一部电视剧《木府风云》。剧中美丽聪慧的阿勒邱,英俊潇洒的木增,以及他们缠绵曲折的家国情仇,让人深深着迷。而今天,当我换上“披星戴月”的纳西族阿勒邱服饰,坐在四百余年树龄的紫薇古树下,恍惚间,与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联结。

  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真实的故事是什么样的?这里的人们,于日升日落、春去秋来间,又演绎了怎样的传奇?一副楹联,或许难以尽述壮阔史诗,但足以映照岁月的侧影。

  千年民族融合共生的历史,让丽江有一种和而不同的独特气质。在这里,四方街上的转圈舞从早到晚,你可以随意加入;你也可以躺在民宿的屋顶发呆,看天上的云聚了又散,等晚霞给雪山镶上一道金线;你还可以走进一家咖啡馆或书店,看门口坐着的纳西族老奶奶,聚精会神缝制着各类东巴图案,一下午的时光就悄悄溜走……

  丽江,用它的柔软时光,给每个人呈上一份梦里梦外的安详与宁静,茶一样清淡,阳光一样温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