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2版: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AI领航 畅想湘江——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粒种子的旅行
——看洪江市如何打造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大门。

    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大门。

    “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校训碑。

    安江农校千亩高标准农田。

    袁隆平院土亲笔题写的“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

    俯瞰洪江市高庙遗址博物馆。

    (本版照片均由杨锡建拍摄)

  刘 琼  李 林  李 俊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

  雪峰山下,沅水河畔,一江两岸。一粒7400年前沉睡在高庙遗址中的碳化稻谷粒,为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佐证。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办的安江农校,彰显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力。

  这方土地,承载着安江的荣耀与梦想。

  高庙遗址,作为中国南方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安江农校,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的发源地;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拥有这三大世界级文旅 IP 的安江小镇,再次以“种子”为核心,以文旅为媒介,开启了一场更为缤纷的花季。

  播“种”:

  古今交融,构建农耕文明新体系

  新安江的播“种”,着眼于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高庙遗址出土的3万多件史前遗存,包括中国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凤凰图腾和竹工艺品,将中华文明史上溯到7800年前。

  袁隆平院士在安江农校工作生活的37年间,培育出改变世界的杂交水稻,创造了“古今两神农”的时空呼应。

  黔阳行署旧址、安江纺织印染厂、安江塑料厂等历史遗存,以及活态保留的24个传统古村落,形成了跨越七千年的农耕文明演进序列。

  由此,以高庙文化为代表的远古农耕文明、以杂交水稻发源地为代表的当代农业传奇、以国家农业科技园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典范,组成了“古今同地”的文化叠层现象,构成了安江文旅发展的核心资源优势。

  洪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建设,以宏观视野构建发展框架,将其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战略定位上,提出打造“世界稻都”的宏伟目标,明确将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建设作为怀化旅游“金三角”与湖南农耕文化旅游名片的核心承载之地。按照“一至两年初步成势、三至五年逐步见效”的发展节奏,努力建成以“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为引领、“怀景怀乡怀味”相融合的怀化旅游“金三角”“三江一湾”重要展示地、全国一流旅游度假目的地。

  在规划体系上,制定出台了《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系统规划了核心吸引物体系: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高庙遗址博物馆、安江农校旧址及袁隆平生平陈列馆、现代农业科技园及现代农业体验项目、传统农耕文化体验项目等。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一园一苑”两大核心片区:高庙考古遗址公园(包括高庙遗址展示区、高庙遗址博物馆、高庙陶艺部落、逐水湿地、太阳岛沅水体验区、高庙遗址传统村落等6个核心区)和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苑(包括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大畲坪·白陶岭创意街区、农耕文化体验区、黔阳专署旧址、稻达营地等6个核心区)。

  在实施路径上,采取“文化+旅游+科技+产业”多元融合模式,坚持“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秉承城市文化底蕴,活化利用文物资源,修旧如旧,留住城市记忆和个性”的原则。对原有文物、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加固,并在项目设计之初将运营前置,思考如何通过优化业态、招商引资将资源盘活,做好文旅后半篇文章。

  仅2023-2025年,就有78个文旅项目相继绽放。

  抽“穗”:

  文旅融合,呈现产业形态新场景

  新安江的抽“穗”,深植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占地约 5.5 平方公里的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以 “一园一苑”为核心,将以高庙文化、杂交水稻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与雪峰山周边如雪峰山、清江湖等自然遗产有机融合,不断打造并提升 “安江农耕文化”品牌影响力。

  高庙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展示区、博物馆、陶艺部落、湿地、太阳岛和传统村落等6个特色区域,将远古农耕文明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苑则以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为核心,结合博物馆、白陶岭、体验区、黔阳专属营地等,形成了一个集纪念、展示、体验与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展现了当代农业传奇。 

  随着“一园一苑”项目的陆续建成,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形成了“贯通古今上下万年、横跨沅水一江两岸;传统与现代并行、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特色景区框架。

  业态培育上,注重多元化商业业态配置和闲置资源活化利用。在景区内引入民宿酒店、特色餐饮、酒吧茶吧、研学培训、航天体验等各类商业业态共135家,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雏形。特别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对原安江塑料厂旧址的改造:10多栋闲置多年的破败老厂房,通过招引企业,如今已变身芒果数字旅拍馆、航天种子馆、隆平书店、禾下梦宴网红楼、民宿等多元业态综合体。广州开物未来教育科技公司负责人陈畅表示,在此投资建设航天种子馆正是看中了此地浓郁的农耕文化底蕴和“修旧如旧”赋予的历史氛围。

  一个规模较大的博物馆群正在崛起,包括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和高庙遗址博物馆,以及周边的安江农耕体验馆、黔阳知青馆、工业遗存馆、篮球馆、足球馆等共30余处文化场馆。这种密集的文化场馆布局在全国也是比较少见的。

  科技赋能方面,安江也做出了大胆的创新。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内有多种交互装置,洪江稻作文化科技馆和航天种子馆展示了现代农业科技,还有“三星堆遇见高庙”等VR体验项目,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历史文化无缝地对接在了一起。

  体验方面也是做足了功课。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提供了稻田插秧体验、泼水节、特色非遗手工香包彩绳制作等活动,还有从高庙文化汲取灵感的《凤鸟》和《黔阳渔鼓》等传统表演。

  民宿更是丰富多彩。白陶岭民宿群提供了多样化的住宿选择,畔夏居、余田里、稻都里、稻香居等展示出了迥异的风格和趣味。

  创新开展“我的安江行”研学活动,与省内外12家研学机构、旅行社签约,每年送客10万人次,现已引入各地学生30万名。活动整合当地丰富的历史教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安江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建设,打造特色研学目的地,实现教育、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升活动综合效益。

  以杂交水稻发源地和高庙古稻作文明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核,通过博物馆群构建、科技互动赋能、节事营销引流和老旧资产创意改造,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成功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形成了“文化+科技+体验”的新消费场景。

  花香蝶自来。2025年上半年,洪江市共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收入 达27亿元,更带动农产品销售4.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300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上榜“2024中国乡创地图”,进一步确立了在全国农耕文化旅游中的地位。

  结“果”:

  价值拓展,推动乡村振兴新发展

  新安江的结“果”,诞生于景区与产区的贯通。

  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的出圈,不仅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和收入,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当地民生改善和乡村振兴,让人民群众共享到了发展成果。今天的“安江”,不知超出了多少个5.5平方公里。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安江镇持续推进旅游小镇·安江城市更新建设,镇政府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对老旧巷道进行了硬化和亮化,修建、改善了小型停车场4处,维修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市政设施67处。完成黄狮洞电站自供区农网改造,确保了大畲坪、白虎脑、太和3个村安全稳定供电;自筹资金15万元,确保了龙田片区沿线6个村1.23万亩耕地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就业收入大幅提升。文旅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据下坪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张太甜介绍:“搭上农耕文化旅游‘便车’,游客来了,消费多了,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村集体经济也一年上一台阶,预计2025年突破100万元。” 2024年,安江镇新增城镇就业429人,举办现场招聘会3场,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帮助127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人居环境日趋向好。采取以户为“点”、以路为“线”、以村为“面”的“点、线、面”结合整治方式,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农户庭院“八整洁”专项行动,整治庭院乱堆乱放2000余处;重点整治249省道沿线、隆平大道、320国道等重点道路,拆除废弃房屋、杂棚200余处,清理沿线杂草2万余平方米。2025年上半年,镇、村累计开展清洁行动400余次,集中整治沟塘污水,清理溪流河道10公里。

  乡村振兴后继有力。“农文旅融合”的产业链条不断延展,以下坪村黔之橙体验园为中心,进一步打造沅江风光带,串联大畲坪社区、高阳村等重点村(社区),开发乡村民宿、乡村美食、乡村特产、田间采摘等特色旅游附加业态。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促进中药材旅游产品与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建设相结合。安江冰糖柚、下坪脐橙、涝溪黄桃等特色水果产业蓬勃发展,白虎脑千亩优质杂交水稻、红村制种基地、扶车千亩黄精、黄柏中药材基地初具规模。

  安江,没有辜负这方土地。跨越七千年时空的古稻种,在洪江的沃土里完成了基因表达。

  从7400年前的高庙稻粒到改变世界的杂交水稻,从沉睡的文化遗产到活跃的文旅产业,安江以“种子”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发展实践,创新出了“文化+旅游+科技+产业”的多元融合模式,成功地将沉寂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活跃的经济资产,将传统的农耕优势转化为现代的产业优势,将地域的文化特色转化为知名的品牌形象。

  一粒种子的旅行,蔓延出了无边的金秋。随着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正迎来新的机遇。这颗蕴藏东方智慧的种子,必将孕育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