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然 何 婷 李 洁
湘西南的崇山峻岭间,雪峰余脉蜿蜒起伏,巫水、渠水穿境而过,孕育出一方文脉悠长的土地——会同。“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县名取自《周礼》,意为四方齐会,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的地方。
这里,是中华始祖炎帝创作《连山易》的圣境,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乡;这里,“红、古、绿”三色文化交融共生,红色基因激荡着山河脉搏,古色烟雨晕染着时光褶皱,绿色秘境流淌着万物呼吸;这里,形成了以粟裕故里、高椅古村、连山炎帝故里、宝田云端茶海、堡子稻香诗田为代表的“五朵金花”文旅矩阵,融合“田野诗班”美育IP,一幅兼具历史厚重与青春活力的全域旅游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引八方宾朋奔赴这场“诗与远方”的邀约。
今年上半年,会同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22.3036万人次,同比增长13.10%;接待国内旅游总花费10.6826亿元,同比增长14.29%。亮眼的成绩背后,是会同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深度融合实践,是千年古县激活文旅潜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履。
英雄故里岁月长 红色基因写新篇
8月中旬,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筹备热潮席卷而来。会同县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内,《沧海一粟》舞台剧正在紧锣密鼓地排演。该剧是会同文旅重点项目,以粟裕大将的生平事迹为蓝本,融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为一体,通过沉浸式情景叙事,生动再现粟裕大将的革命人生。
会同,一片被热血浇灌的红色沃土。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从这里走出,踏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1935年1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会同,点燃了会同人民的革命火种。
时光流转,精神永存,今日的英雄故里正焕发新生。
坐落于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故居静默矗立,屋内陈列的旧物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不远处的粟裕同志纪念馆庄严肃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系统展示粟裕同志生平业绩的专题纪念馆,馆内2000余件(套)粟裕遗物、700余件(套)文史资料如时光碎片,见证了粟裕大将辉煌的一生和高尚的风范;今年8月,会同县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全新投入使用,可容纳1000余人同期培训,是目前湘黔边区接待能力最大的培训机构。
当前,会同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创新形式、丰富业态,推动红色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沉浸式体验正成为激活红色文旅的核心密码。粟裕故里景区推出“战地小课堂亲子挑战赛”,借助射击模拟、征战时间线探索等场景化设计,将红色教育巧妙融入亲子互动之中;“七一”红色征途挑战赛以纪念馆后山的盘山公路与崎岖山路为赛道,沿途嵌入沉浸式革命情景任务,获得游客纷纷点赞。“在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互动中感悟精神,这样的文旅新模式特别有意义!”来自广西的游客刘和利在参与后这样评价。
专业化研学基地建设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会同县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创新采用“一学院+N基地+全学校”模式,紧扣“革命老区·大将故里”主题,研发了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科技教育和素质拓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出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沉浸教学、沙盘推演等多种培训方式,致力于打造湘黔边区规模最大、质量领先、影响广泛的培训新高地,全面构建研学旅游特色品牌。
区域融合进一步扩大文旅“朋友圈”,增强产业内生动力。作为“湘黔边区红色文化引领区”核心县,会同积极融入张家界-桂林国际精品旅游线路,与芷江受降旧址、通道转兵纪念馆等共建“红色记忆”研学联盟;粟裕同志纪念馆与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联合推出展览,实现红色资源跨省联动与价值共享。
以历史铸根基,以创新添羽翼。会同正不断拓展文旅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使这片革命热土成为人们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精神基因的家园,也成为沉浸式文旅体验、开展红色研学的热门目的地。
古韵新风相辉映 文旅赋能迸活力
会同建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步入其间,宛若打开一部厚重史书,高椅古村则是其中璀璨一章。
古村位于县境东北,巫水环抱、雪峰为屏,因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如一把高耸的太师椅,故得名“高椅”。
高椅古村见于明确建村记载始于宋元,于明清时期达至兴盛,现保存有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清光绪七年(1881年)间连续修建的古民居建筑,时间跨度近500年,104栋古建筑依势而建,5个古建筑自然群落错落有致,关西门第、醉月楼、清白堂等特色建筑精妙绝伦,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村”“古民居建筑活化石”。
不同于喧嚣的商业古镇,高椅仍延续着的生活脉搏。青砖黛瓦、飞檐翘角之下,原住民遵循自己的生活方式,赶场、劳作、休憩;游人漫步其间,无需刻意寻找“景点”,只需循着青石板路前行,触碰斑驳的砖墙,便能聆听岁月的回响。
“古村未做大修大建,而是活化利用,还原历史记忆。”高椅古村文旅项目企划经理梁志伟表示,项目组通过创新保护利用的方式,推动传统空间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已经孵化出民俗博物馆、植物染工坊、非遗研习基地等文化载体,也引进了茶馆、书咖、清吧、果酒店等商业业态,打造可持续的民俗体验与文化消费新场景。
古村73岁村民杨国大是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椅傩堂面具及窗花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一位民间收藏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将自己的祖屋改造为民俗博物馆,展陈自己的雕刻作品和收藏品。栩栩如生的傩堂面具、盘根错节的根雕、典雅精致的雕花床……一件件让人仿佛置身于遥远的过去,与旧时光对话。“通过这些老物件,让年轻人知道我们古村的历史,值了!”杨国大的话语里,满是对古村文化的珍视。
植物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椅古村另一张“文化名片”。当地流传着“四月八,吃黑饭”的习俗——每到农历四月初八,村民便采摘乌饭叶捣汁,用以染制糯米饭,黑色的饭团香气扑鼻,既是节日的美食,也是植物染技艺的生动实践。2024年,高椅古村在会同县委县政府、湖南工商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的支持下,植物染工坊在高椅古村落成,游客可在此体验植物染工艺,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借势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高椅古村持续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探索多元活化路径,对古村进行整体提质升级。
梁志伟介绍,高椅古村具有鲜明的耕读文化特征,古村85%的村民为杨姓,是东汉廉吏杨震的后人。
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清正廉洁流芳百世,其人品、家风也为后世传承和发扬。杨震第30代裔孙杨盛隆、杨盛榜于元代南迁至此,“敦忠孝以重伦常,笃清白以昭廉洁”的杨氏家训和浓厚的耕读文化传袭至今。
如今,在高椅古村,“清白世家”“耕读传家”“四知堂”等字样的门楣随处可见,文人遗风犹存。
“我们将以高椅古村山水相依的自然风光为载体,以‘书香绕梁,耕读传家’为品牌引擎,强化‘慢生活’的文化记忆,因地制宜打造古村文旅的高椅样板,最终将其建设成会同文旅的爆款IP。”梁志伟表示。
绿色生态“高颜值” 诗意山水展长卷
山峦叠嶂、溪流潺潺,森林覆盖率73.88%,地表水水质高于Ⅱ类标准……优越的生态造就了会同“中国天然氧吧”的美名,人与自然在此共奏绿色文明的和谐交响曲。
近年来,会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放大生态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富民产业。
宝田侗族苗族乡岩鹰坡的万亩茶园,是“生态变产业”的生动注脚。春日俯瞰宝田茶场,一垄垄茶树顺着山势曲折蜿蜒,犹如“大地指纹”,镌刻着劳动人民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印记,这是全省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标准化有机茶园。
目前,文旅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未来茶区将建成旅游景区、茶园将成为休憩公园、采茶劳动变成休闲运动、茶产品被开发成旅游产品,形成以小茶叶推动大产业为核心的茶旅融合发展格局。
堡子镇的稻田公园,演绎着“田园变景区”的浪漫。万亩油菜花海如金浪翻滚,“田野诗班”的诗行摇曳生姿。依托“五村联创”模式,黄旗、胜溪、茶冲、上坊、堡子五村统筹规划,以万亩稻油轮作基地为基,推出“春赏花、夏观荷、秋品月饼、冬非遗”四季产品体系,配套稻梦小镇、水上乐园、研学基地等项目,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服务。
通过“特色IP+节会引流+产业联动”模式,堡子镇文旅经济实现爆发式增长。每年“油菜花节”“月饼节”等特色节会,能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民宿餐饮等增收超3000万元。目前,在田野诗班户外写生基地的基础上,依托赏花经济和月饼产业,会同稻香诗田景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连山炎帝故里景区的“神农本草园”,则将“生态”与 “文化”深度绑定。据考证,会同连山的地形地貌,与炎帝神农氏所创《连山易》的八卦方位高度吻合,这为“炎帝故里在会同”的学术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会同据此深挖炎帝“尝百草、疗民疾”的历史,在连山建设神农大健康产业园,按《神农本草经》记载种植 179 种亚热带药用植物,打造 “神农本草园”。
这里既是中药材种植基地,也是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学生们化身“当代小神农”,识草药、制香囊、学习中医养生知识;游客们漫步本草园,在草木清香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通过承办‘本草园探秘’科普短视频创作大赛、开发中草药研学旅行课程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观赏。”连山炎帝故里景区负责人宋泽计介绍,过去一年,景区共迎来省内外研学学生2万余人次。
研学旅游的兴起也带动了会同中药材产业发展,2024年,会同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含野生抚育)达16.6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8.7%。
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到古村文脉的活化焕新,再到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会同的全域旅游画卷正朝着更广阔的未来延展。今年,会同设立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展旅游品牌创建,推动景区提质、业态创新、品牌升级。
会同始终秉持“文化为魂、生态为基、创新为翼”的路径,奋力书写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游人在此读懂历史的厚度、感受生态的温度、遇见旅途的诗意,让这片千年沃土绽放出更耀眼的文旅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