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伊婷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如春风化雨,为湖南无障碍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
五年来,湖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推动无障碍环境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跃升。一幅“无碍”更“有爱”的幸福画卷,正在湖湘大地上徐徐展开。
高位推动法治护航,绘就“路线图”
数据显示,湖南现有残疾人408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1536万人,其中失能失智老年人约300万。加上孕妇、儿童、伤病人员等群体,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广泛而迫切。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顶层设计、法治引领和多方协同。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民生实事项目,明确提出“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省份”目标,形成全省“一盘棋”推进格局。
制度体系日趋完善。自2020年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制订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行动计划”以来,湖南相继出台《湖南省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并制定7项地方标准,构建起覆盖全面、衔接紧密的政策体系。《湖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要求加强残疾人友好环境建设、完善城乡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无障碍。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残疾人友好型省份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推进信息无障碍等重点任务,为全省发展绘出清晰“施工图”。
法治保障实现突破。2025年7月31日,《湖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若干规定》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10月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批以“小快灵”方式细化上位法的地方性法规,《若干规定》聚焦当前工作中的职责不清、协同不畅等问题,明确政府主导、住建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细化残联、老龄机构等组织职责,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典型引领实践创新,打造“样板间”
在顶层设计引领下,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障碍“样板间”。长沙市、湘潭市、浏阳市、汉寿县及浏阳市大瑶镇等4市6县1镇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和示范镇,形成了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典型经验,推动“无碍”服务触手可及。
——出行更便捷
“17个站点、2次换乘、8次爱心接力,全程无阻!”知名视障博主赵秋宝携导盲犬畅游长沙后,在社交平台发布短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出行是无障碍建设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湖南持续推进交通设施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省交通运输厅出台站场建设规范,明确无障碍停车位、全龄化服务等要求。全省客运站普遍设立优先购票窗口、专用等候区和绿色通道,配备服务车、轮椅等辅助设备;高速公路服务区无障碍通道、厕所、车位覆盖率均达100%。
“十四五”期间,全省完成城市道路无障碍改造千余条,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长沙地铁构建起“盲道+语音+盲文+渡板+轮椅专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怀化市65辆公交加装“小雷出行”导乘系统,实现视障人士“预约—定位—提醒—引导”全流程服务;株洲市建设以促进听障人士交流和其他残障人士出行为核心的“无障碍综合服务示范区”;郴州市投资1100余万元重点对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绿地公园、商业服务建筑等场所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
3月18日,轮椅乘客盘可从高桥南站乘地铁前往橘子洲景区,安检快速通行,站台铺设渡板,车控室联动接应,景区工作人员迅速引导入园。游客主动让行、帮忙拍照,一路顺畅与温暖让盘可动情地说:“人间值得,此刻具象化。”长沙以五一商圈和橘子洲景区为核心,打造集无障碍交通、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示范区域,力争成为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标杆。
——文旅体验更友好
“坐在轮椅上60年了,能有机会爬上这么高的山,太幸福了!”在莽山五指峰景区,一位游客在体验全程无障碍游览后激动地说。
在省文旅厅指导下,全省景区加快无障碍建设。郴州莽山五指峰景区建成全国首家无障碍山岳型景区,通过索道、观光电梯、提升机实现无台阶通行,已接待残疾人游客2万人次,其中重度肢体残疾人近4000人次。
张家界全面推进无障碍旅游,出台全国首部景区无障碍地方性法规《张家界市景区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定》。全市3A级以上景区均建有无障碍通道、卫生间和厕位,武陵源核心景区打造三条精品无障碍线路、5处通道集群和10个示范点,实现主要景点和集散地无障碍全覆盖。
湘潭韶山建成“无障碍旅游服务圈”;长沙橘子洲头因设施便利,连续三年承办全国肢残人轮椅马拉松赛,成为残疾人热门打卡地。
公共文化场所同样温暖升级。衡阳以湖南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将主会场酃湖公园精心打造为衡阳市乃至湖南省首个无障碍主题公园。全省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公共文旅设施网络,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均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配备无障碍通道、专用卫生间和阅览室。湖南博物院、市图书馆提供轮椅租赁、手语讲解及线上观展服务。目前,全省拥有盲人阅览室120多个,收藏视听文献66万件套,年接待残疾人超1.2万人次,“家门口、零门槛”的文化服务正让更多残疾人乐享精神生活。
——信息交流更畅通
在长沙市开福区政务服务大厅,没有一名懂手语的工作人员,也未配备专职手语翻译。然而,聋哑姑娘孙霞前来办理残疾人证申请、核发、领取等事项,全程仅用4分钟,沟通顺畅无阻。
这背后,是千博信息科技研发的“千博手语”智能系统在发挥作用。目前,这一手语双向政务服务系统不仅覆盖全省,还已接入全国200多个城市的政务、医疗、交通等场景,实现AI手语实时播报与在线翻译。
积极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2023年,株洲上线全省首个远程视频手语翻译服务系统——“手之声”,聋人可通过平台实现与听人无障碍沟通。与此同时,全省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服务平台普遍设置“无障碍浏览”功能,省、市、县三级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普及率位居全国前列。市州一级电视台新闻栏目实现手语同步播报。省残联协调通信管理部门出台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信息通信产品优惠政策,让广大残疾人享受政务服务、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更便捷。
——司法服务更温暖
“没想到在法院像回家一样,处处畅通。”家住长沙市天心区的王大哥因工伤追薪,坐着轮椅来到天心区法院。加宽的无障碍通道、低位诉讼服务台、无障碍卫生间……细致入微的设施让他备感温暖。2023年底,天心区法院成为湖南省首家获全国二星级无障碍环境认证的政法机关,实现从硬件改造到智能服务的2.0无障碍升级,让残疾人、老年人独立参与诉讼。
近年来,湖南各级法院持续完善无障碍诉讼服务。省高院联合省残联出台《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诉讼服务的十一条举措》,推动全省143家法院在诉讼服务大厅配备盲文版《诉讼指南》、大字版文书、语音读屏设备和电子导览系统,推动湖南首份当庭制作并送达的盲文判决书诞生。
法律援助开启“绿色通道”。全省140家法律援助机构均实行残疾人案件优先受理、审查、指派。2022年,长沙市开福区法律援助中心通过“仲裁+调解”模式,帮助11名聋哑人追回9万余元欠薪。工作人员通过纸笔沟通、指派专业律师,创新维权方式,高效化解纠纷。
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推动源头治理。针对药品说明书“字小如蚁”问题,省检察院办理专案,推动18家药企57个药品品种推出大字版、盲文版、语音版说明书。五年来,全省检察机关立案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案432件,督促整改盲道被占、坡道不达标等问题,并与法院、残联、人社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构建残疾人权益保障“同心圆”。
多部门协同发力,跑出“加速度”
在省直部门协同推进下,全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整体跃升。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督促全省新建公共建筑、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应建尽建,新建、改建、扩建人行道路口、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等处缘石坡道设置率实现全覆盖,在城市更新1.6万余个城镇老旧小区、805个绿色完整居住社区均配建盲道、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惠及超百万居民。
省交通运输厅统筹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领域无障碍建设,高速公路服务区无障碍设施覆盖率100%。
省数据局推动全省各级政府网站100%配备无障碍功能,信息无障碍普及率位居全国前列,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推动养老机构、医院等场所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占比达87.26%。
省残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参与标准制定、开展监督评估,五年累计为7.2万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从家门口的坡道到室内的扶手,细微之处见真情。强化示范引领作用,省残联机关成功创建全国地方残联组织首家无障碍环境建设三星认证单位,成立湖南省残健融合体验中心,一体式提供公益助残、就业创业、无障碍关爱等扶残助残服务。
多元共建,奏响“大合唱”
无障碍环境建设,人人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湖南以多元共建的“大合唱”,让“无碍”理念融入城市肌理。
宣传引导持续深化。省委宣传部将无障碍宣传纳入重点工作,全省开展“无障碍环境宣传周”和“共识汇聚行动”,把无障碍法律法规纳入“八五”普法内容,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专题讲座,提升全社会认知水平。
督导体验常态推进。省残联通过举办无障碍环境知识线上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近700名,提升基层专业能力。长沙、湘潭、岳阳、邵阳等14个市州组织残疾人开展无障碍体验和体检活动,推动问题发现与整改。今年4月,湖南公开招募600名无障碍环境体验员,邀请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实地测试医院、商场、道路等公共场所设施,强化社会监督。7月,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残疾人友好学校建设指南》等4项地方标准,聚焦学校、社区、医院、用人单位等残疾人常去场所,明确提出政策友好、环境友好、服务友好、融合友好的建设要求,为全省无障碍环境提质升级提供规范指引。
社会力量踊跃加入。衡阳市残联联合公交集团开展“携手关爱残障人士,助力旅发会”行动,打造敬老爱老示范线路。常德爱心企业无偿为214台公交车安装视障导乘系统,科技企业研发AI手语翻译、智能导盲设备,助力服务智能化升级。
从“旁观者”到“监督员”,从“政府推”到“全民建”,我省积极构建“用户体验—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让无障碍设施真正“用得上、用得好、用得久”。
五年耕耘,硕果累累。从城市主干道到乡村小径,从地铁站台到医院诊室,从政务网站到文化场馆,无障碍环境建设日益完善,关爱细节处处可见。
2025年是《湖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若干规定》施行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湖南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残疾人友好型省份标杆,让每一位有需要的群众都能在三湘大地上安心出行、便捷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无碍,更有爱;有爱,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