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版: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AI领航 畅想湘江——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怀化人的时光故事,见证一座城的温暖蜕变

    杨骐铭

    杨青清

    邱光荣

    唐均云

  易 鑫  周嘉晨  易 达  张 卓

  城市的变化,往往藏在那些日复一日凝视它、陪伴它、参与它生长的寻常百姓的眼睛里。

  在第五届湖南旅发大会到来之际,我们采访了4位怀化市民。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来自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真实体会,以及与城市携手向前时,落在普通人生命里的那一份温情。

  镜头一 “怀化公交车的变化,就是城市的变化”

  【人物】

  杨骐铭,怀化会同人,53岁,怀化公交集团职工,曾获“全国最美公交司机”与“全国劳动模范”,在怀化公交一线坚守18年。

  【讲述】

  2007年,我进入怀化公交集团,成为一名公交人。18年来,每天握着方向盘行驶在15路公交线路上,风雨无阻,也从车里车外见证了这个城市的生长与繁荣。

  2007年的怀化,路网可没现在这么四通八达。公交线路不多,覆盖范围也有限,很多新开发的区域还是空白,市民出行,特别是去一些偏远点的地方,很不方便。

  路也比较窄,大多是双向单车道,有的地方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遇到不平的路面,颠簸得厉害,驾驶员的精神总是高度紧张,生怕车子半路抛锚,或者因为路面坑洼发生意外。

  车子都是老式的燃油车,大多老旧,发动机声音轰隆隆响,后面还拖着一条“黑尾巴”。说实话,那时候开公交,更像是一个纯粹的“体力活”加“技术活”。

  现在真是天壤之别了!路上开的全是新能源电动车,安静、平稳,没有尾气,空调冬暖夏凉。

  我是集团第一个换开电动车的,当时感觉就像从“拖拉机”换成了“小轿车”,乘客上车都惊叹“杨师傅,这车这么高级!”

  从2016年开始换车,到2020年怀化公交全面淘汰了燃油车,也是怀化迈向绿色环保的一大步。

  车窗外的环境也越来越漂亮,以前道路两边多是老房子、空地,现在高楼一栋栋立起来,商场、学校、新小区越来越多。最明显的是路变宽变平了,绿化带修得漂漂亮亮,装了智能路灯,晚上整条街都亮堂堂的。

  我开的15路公交车,最初是从市委党校站开往怀化西站,随着城市的扩大,市民出行需求的增加,站点改为从市委党校到宝龙物流仓储中心,线路里程也由原来的12公里延伸到18.4公里。

  同样延长的,还有公交的运营时间。考虑到上班族下班和学生晚自习以及清晨菜农卖菜的需要,近些年,我们公交运营时间早晚分别提前、推迟了半个小时左右。

  怀化公交车的变化,就是城市的变化。公交车里的暖心关怀,也是这座城市的人文温度。

  现在,很多新车都配备了无障碍设施,坐轮椅的乘客能轻松上下车,车里还有专门的安全带和停放区,这对老年人、残疾人特别友好。

  我们还推出了“怀化行”APP,大家在家就能查车子到哪了,不用在雨雪天里苦等。支付方式也多了,手机扫码、刷身份证、刷社保卡都行,不用再为找零钱发愁。

  最让我感动的,是针对视障朋友的“小雷出行”APP,它能专门帮助视障朋友预约车辆、获取提示。有时候,开车到站,听到车外喇叭专门为盲人乘客响起提示音,就知道有特殊乘客需要照顾,我们都会多等一会儿。

  这些细节,让公交车不再是冷冰冰的交通工具,有了家的温度。

  镜头二 “这是我的家乡,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人物】

  杨青清, 39岁,怀化亲和力旅游公司市场部经理,从事旅游行业15年。

   【讲述】

  2009年,我从家乡洪江市来到怀化发展,开始尝试过多种工作,却都不太喜欢。2011年,我踏进旅游行业,没想到,一眨眼在这行已经待了快15年。

  当时选择做旅游,一方面是觉得随着大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出门看世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行业前景光明;另一方面,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带团出行、结识朋友,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

  刚入行的时候,我主要负责前台咨询和接待。那时候单位组团、个人出游的特别多,业务量大,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受2008年北京奥运的影响,怀化人那时最向往的就是去首都北京,其次就是西安、上海这些大城市。而现在,大家的旅游偏好变了——云南、新疆、西藏这些自然风光好、人文气息浓的地方,越来越受欢迎。

  从业这些年,感触最深的就是看着怀化从一个旅游“中转站”,逐渐变为旅游“目的地”。

  过去,虽然我们有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通道转兵纪念馆等资源,但整体开发程度不高,知名度也有限。很多景区设施简陋,讲解内容单一。

  那时候的怀化,在旅游线路上是个“过境地”,大多数旅行团是把我们作为张家界或凤凰的中转站。不少游客通常只在这里停留一晚,有的甚至拍个照就匆匆走了,客源也大多来自本省。

  现在可真不一样了!

  一方面,高铁开通后“一轨通,百业兴”,从长沙到怀化只要一个多小时,广东、贵州的游客周末都能过来玩;另一方面,怀化本身的旅游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洪江市的杂交水稻博物馆、清江湖国家湿地公园;溆浦的雪峰山索道、北斗溪营地;洪江区的“芳华年代”文旅项目,还有怀化市内的新地标——㵲水廊道、东盟集、天问岛、榆树湾……

  “多点开花”的景点资源,让我们在设计旅游路线时多了很多项目选择,也更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怀化人自身出游的观念也变了。以前大家更关注价格,偏爱“特价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纯玩团”“品质团”,更在乎体验好不好、玩得开不开心。

  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在怀化举办,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机遇。道路、景区、酒店都在升级改造,行业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怀化旅游可以说是迎来一个质的飞跃。

  现在,接来怀化游玩的团时,我总会骄傲地向游客说上一句:“这是我的家乡,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镜头三 “怀化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的生活会更有奔头!”

  【人物】

  邱光荣,50岁,怀化市鹤城区花溪路金花泡菜店老板,在怀化城区生活工作33年。

  【讲述】

  17岁那年,我带着对未来的期待,从芷江来到怀化,在人民路上一家金属回收公司做水电工。18岁的时候认识了我的爱人,她是一名小学教师。

  年轻的时候不怕苦、不怕累,满脑子都是干事的劲儿。我们夫妻俩先是创办了一家月亮船幼儿园,又经营过一家小餐馆,后来决定在怀化开一家泡菜店。

  妻子来自湘西大山,很喜欢吃泡菜。老人们常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意为‘不稳’)”,这话一点不假。怀化山好水好,被誉为“会呼吸的城市”。雪峰山间的清风雨露,滋养出无数天然健康的食材,农家蔬菜、山间野菜,都是做泡菜的绝佳原料。

  就这样,我们揣着仅有的4000元启动资金,用我妻子的名字创办了“金花泡菜”。

  我记得,2002年,我们店在花溪路刚开业的时候,整条街还冷冷清清,没几家店铺。没想到,随着我们泡菜越来越受欢迎,人来人往,整条街渐渐热闹了起来。

  刚开店时就我们两个人,忙得团团转。有一回夫妻俩晚上切菜洗菜,一抬头,天都已经亮了。记得开业第一天,营业额就有400多元,当时兴奋了一夜没睡着。

  生意慢慢好起来,生活也在一点点改变。1993年,我刚来怀化时,住在公司后面的铁皮棚屋里,那时的怀化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结婚后,我们也一直租房。直到2006年,终于在正清路买下了属于我们的第一套房子。搬进新家的那天,我们感慨万千——终于在怀化扎下了根,觉得未来充满了希望!

  怀化的创业氛围真的好,营商环境也越来越暖。

  “金花泡菜”从最初一个20多平方米的小铺面,发展到现在全国有400多家连锁店。这些年,我们被评为“特色品牌小吃店”“舌尖上的餐厅”,还赢得了“怀化市消费者信得过品牌”的称号。

  开业20多年,“金花泡菜”也成为了不少人的一道怀化记忆。以往,泡菜的品类主要是萝卜、甜萝卜皮,大概10余种品类,相对单一。如今,为契合更多年轻群体的口味偏好,我们研发出七八十种泡菜品类。

  附近三中的学生很喜欢吃我们的泡菜,有的学生上大学、出国了,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买一份泡菜。

  第五届旅游发展大会在怀化召开,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怀化、了解怀化、了解“金花泡菜”。我相信,怀化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兴旺,老百姓的生活会更有奔头!

  镜头四 “怀化,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人物】

  唐均云,68岁,中铁集团怀化房建公寓段退休职工,现居鹤城区城北街道和平里小区。

  【讲述】

  我在湘潭出生、长大,18岁到北京参军,1983年进入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1987年,我从天津调到怀化,一待就是37年。

  刚来怀化时,我被分在铁路上的溆浦低庄公寓段,主要负责铁路职工吃住等后勤保障工作。

  那时候的条件是真的苦——像低庄这样的小站,周围几乎没有商店,得走三四公里去到镇上,才买得到生活物品。

  从大城市来到湘西小城,心里确实有些落差,但我从没抱怨。铁路人的天职,就是保障运输安全,后勤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我抱定一个念头:到哪里,就干好哪里的事。尽心尽力,让一线职工吃好住好,就是我最大的责任。

  1996年,我调到了怀化生活段。那时的怀化城区,也就是红星路和迎丰路交叉口那一片,辐射出几条小街。铁路局在城北,四周多是荒山,除了铁路单位,就是配套的食堂和宿舍。

  老百姓住的大多是简陋平房,冬天冷、夏天热,餐桌上常见的就是萝卜白菜。那时候,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四十块钱,生活简单得很。

  变化最大的,是2000年以后。火车站扩建、高速通车,尤其是2014年沪昆高铁怀化南站建成,简直像给怀化插上了翅膀!

  高铁开通那天,我们很多老铁路人都去看了。站在那儿,心里百感交集。怀化,从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一跃成为“高铁拉来的新城”,从偏居湘西一隅,转身成为联通五省的区域中心城市。

  如今,我在怀化安了家,两个孩子也在铁路上工作,还有了孙子孙女。高铁非常方便,逢年过节,我们一家人会回湘潭老家,跟亲人团聚。

  在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作为一名铁路人,我把青春和力量都奉献给了怀化,这里也早已成我的第二故乡。

  退休以后,我身子骨还硬朗,常和老伴出门走走,看看怀化的新貌:

  家门口的铁北路,坑洼了10多年,现在成了平整的沥青大道;城北老城区,墙上画了彩绘,明亮又温暖;智慧公交站台不仅能歇脚听音乐,还能充电、洗手,方便极了。

  前几天,孙子还特意带我们去了天问岛、榆树湾、东盟集——站在屈原雕像下,望㵲水悠悠,觉得特别大气;30年前刚来时,这边还是一片荒芜的茅草地,如今却是灯光璀璨,人来人往,各种小吃特产琳琅满目,好多年轻人、外地游客都来打卡。

  我的第二故乡,真是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

  本版图片均由周嘉晨拍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