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潇
202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光影流传,生生不息。在屏幕膨胀、短剧盛行与人工智能扩张的快节奏当下,全球电影工业、产业及行业,迎接着本体坚守与媒介变革并存的新生态,时逢机遇,而挑战依旧。
2025年暑期档凭借多部高票房、高口碑、高质量佳作,为电影艺术正名——电影不朽,影人奋进。
高口碑带动高票房,叫好又叫座
纵观20年暑期档,今年暑期档实现口碑与票房的双重突破。从主流电影评价平台豆瓣网的数据来看,今年暑期档超过8分以上的影片有《南京照相馆》《F1:狂飙飞车》《捕风捉影》《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戏台》等,且这些影片票房均破亿,跻身档期票房前十。对比暑期档总票房巅峰成绩的2023年,彼时票房冠军、35.7亿元票房的《孤注一掷》评分仅有6.9分,而今年票房28.9亿元的《南京照相馆》评分高达8.7分,真正实现了“叫好又叫座”的双赢局面。
优质电影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既需要创作团队深耕细作,也需贴近观众艺术消费需求。
2025年暑期档高分影片摒弃了唯利润的迎合式商业套路,回归了“内容为王”的剧情片编导模式,在类型明晰与叙事流畅的基础上,添了几分严肃的艺术匠心。具体而言,首先是满足观众的特定情感需求。《南京照相馆》响应时代号召,导演申奥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罗瑾、吴旋守护“京字第一号证据”的真实事件,聚焦1937年吉祥照相馆内平民冒死保存日军屠城罪证底片的故事。影片于悲剧中见血性,于苦难中蕴含温情,以艺术真实侧面揭露战争罪恶,与当代观众冷静而崇高的爱国情怀高度契合。
其次是契合视听新审美。《F1:狂飙飞车》作为暑期进口片的扛鼎之作,以创新的感官体验与速度捕捉展现刺激的赛车场面,堪称“炫技式奇观呈现”的典范,同时不乏核心成长主题的深刻表达。而港片《捕风捉影》则在传统警匪类型片的基础上,以“双雄”追逃的“跟踪”故事新编,展现快速剪辑下的智斗风暴,极具视听吸引力。
最后是向观众提供完整流畅的故事。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陈佩斯自导自演的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戏台》,在“戏比天大”传统的引导下以“三一律”结构讲述了民国德祥戏院发生的冒名顶替的乌龙事件,喜中有悲,啼笑皆非,通过打磨精湛的叙事体系留住观众。
新时代电影观众,在媒介交融、文化赋能与视觉体验提升等因素影响下,对电影的审美水平和艺术要求显著提高。今年的暑期档高分电影精准契合观众多层次审美需求,以质量引领观看量,实现了良性互动。
排片“红海”,腰部电影需突围
作为年度电影市场的“黄金档期”,2025年暑期档以“产量稳增、类型多元”的鲜明特质,展现出中国电影产业的韧性与潜力。
从6月官宣的60部待映影片,到最终130余部新片集中亮相。如此庞大体量的电影涌入市场后,多数影院日均上映5至7部影片,排片资源向头部倾斜。截至8月31日,暑期档实现总票房119.62亿元,虽与市场期待仍有差距,但3700万场次的排片供给、3.19亿观影人次(同比增加3500万)的亮眼数据,不仅印证了观众对电影消费的热情未减,更凸显了影院作为“沉浸式文化空间”的独特价值。
暑期档的活力,首先源于电影供给的“多维破圈”。类型与题材的多元化布局,让不同圈层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点。动画电影领域尤为亮眼。《浪浪山小妖怪》《聊斋:兰若寺》《罗小黑战记2》《坏蛋联盟2》《猫和老鼠:星盘奇缘》等丰富了动画市场的供给层次。
然而,在头部影片拉动市场热度的同时,腰部电影的发展仍值得思考。《长安的荔枝》《东极岛》等影片呈现后劲不足。作为中成本影片的核心阵营,腰部电影往往兼具艺术性与现实关怀,却屡屡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由《哪吒2》吸引的新锐观众,超八成未在暑期档为其他影片买单。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头部影片“注意力虹吸”的客观挤压,也暴露了腰部电影自身的定位短板。
早在今年上半年的日常周末档,腰部电影的节节失利就曾让部分影院陷入“空场困境”,这也说明“档期错峰”与“市场分层”并非简单的策略问题,而是需要产业各方协同破解的系统性课题。今年5亿元至10亿元票房区间的腰部影片数量同比有所增加,这一变化释放出腰部市场的潜力信号。激活这份潜力,既需要腰部影片自身找准“差异化坐标”,也需要产业层面构建更完善的支持体系,助力优质作品被更多观众看见。
让流量成为留量
一部热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创作内容的优质,更在于宣发环节的广度与精准度,即通过有益流量拉动消费。近年来,部分商业电影宣发采用明星代言、花絮切片、制造话题等复合舆论手段。的确,如《消失的她》这种高宣发投入的娱乐剧情片,确实能提高观众观看意愿。但随着观众理性程度的提高,照本宣科地套用宣传逻辑,往往适得其反。
陈可辛的新作《酱园弄:悬案》在宣传上以巨星云集作噱头,又借女性主义、司法正义等争议话题大炒热度,在提高观众心理预期后,却未能呈现与宣传匹配的优质内容,最终以3亿出头票房,草草收尾。而管虎导演的《东极岛》虽选取“里斯本丸”这一优质抗战题材,将海洋场面调度得震撼人心,却在爱国情绪宣扬中,引发了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舆论争议。姜文的《你行!你上!》以钢琴家郎朗成长为题材,却延续其以往隐喻晦涩的风格,提高了观看门槛,市场反响冷淡。诸位名导演在暑期档的失意,反映出乘流量之风并非一帆风顺,必须把握正确航向,避免滑入名不副实的歧途。
善用流量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影片的宣发,更体现在影院外的经济联动与交融中。在文旅部提出的文旅“八大行动”中,“电影+”的模式成为激活电影第二市场的有效举措。例如大鹏导演的《长安的荔枝》,讲述小吏李善德历尽艰险只为“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该片在马伯庸同名小说与电视剧版基础上,将历史小说中流动的大唐疆土与当下旅游景点相结合,以“跟着荔枝使去旅游”的概念增加了西安、泸州、广州等地的旅游热度。而《浪浪山小妖怪》等动画电影促进了文创周边经济发展。
故而,电影的“破圈”需在优质内容基础上,寻找媒介融合、文化嫁接、文旅互动的支点;而宣发的“引流”则要在考察当下观众观影品位前提下,把握最具时代气质与大众审美的吸引点。有时候,质朴内涵胜过华丽包装。
总而言之,2025年暑期档仍可视作中国电影的强心剂,为后续季度的影院供给侧改革带来无限生机。期待中国电影在质量提升、产量稳增与流量有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聚焦主流价值,贴近观众需求,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