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响应教育部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号召,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形成了“教学重构产线实景入课堂,工学交替现场实践强能力,协同锻造双师团队破鸿沟”实践路径,破解定制化培养“生产任务进课堂难,工学交替强能力难,校企师资深融合难”三大瓶颈,2023年学校火工装配联合培养获教育部首批现场工程师项目立项。
一是岗位·工单·车间教学化重构迭代,产线实景入课堂。面对企业真实生产任务难以融入课堂的困境,依托“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构建了“岗位→项目→场景”三级贯通机制,打通产业与教学壁垒,以教学化改造技术将生产逻辑转化为教育逻辑。共绘制岗位能力图谱13张,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1个,其中包含企业定制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11个;校企联合共建专业核心课程91门,其中认定国家精品在线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9门、一流线下核心课程4门。
二是周期·链条·数据工学化淬炼考核,工学交替强能力。面对工学交替中能力培养碎片化、表面化的痛点,构建“周期耦合-双链互嵌-数据互哺”三维模型,推动实践教学从形式参与到能力增值的本质变革,以企业生产力数据为标尺,倒逼人才培养全流程重组。火工装配现场工程师班考核优秀率81%,合格率100%,企业评价真正做到了“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三是岗课·淬炼·双链协同化共育共用,校企双师破鸿沟。面对校企师资“角色割裂、能力错位、激励缺失”的深层矛盾,构建“岗课互译-驻岗淬炼-双链驱动”融合机制,实现师资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质变,以制度创新重塑双师角色基因,为培养能贯通“工艺技术员-设备管理员-质量控制员”的现场工程师提供了师资保障样板。学校先后有172人次教师完成企业跟岗见习,136名教师完成顶岗训练,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或横向技术服务38项,到账金额180万元,80%教师获得校级双师认证,双师双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突破传统订单班模式,校企共同制定方案、组建双导师团队(如全国技能大师杨国生+企业工程师)、共建基地(如嘉森测绘培养基地揭牌)。与湖南云箭集团共建“火工班”,针对火工装配智能制造领域定制课程,学生需考取钳工/焊工四级证书,并接受严格安全培训(如事故案例剖析、作业风险点演练),企业深度参与选拔标准制定、课程开发(校企课程比例1∶1),并派中高层干部授课;班长何祺出身“三代火工家庭”,项目圆其军工梦,班级全员坚定投身国防事业。“火工样板”成功吸引楚天科技、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数十家企业合作,累计落地17个现场工程师项目,形成区域产教融合生态。
(邓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