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姣燕 徐 昌 邓婷婷
金沙江的急流畔、阿里的无人区、海拔超5000米的输电线路上……在雪域高原西藏,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西电东送”能源发展战略号召,践行央企担当,用二十年的坚守,描绘清洁能源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动人图景。
2006年7月,青藏铁路通车的汽笛声响彻高原,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电力需求骤增。与此同时,一支肩负特殊使命的队伍从湖南长沙出发,艰难跋涉抵达西藏——中国电建中南院的先锋团队。他们,一头扎在这片“无路、无电、无信号”的雪域荒原,科学开发西藏丰富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雪域高原上,一座座水电大坝巍峨耸立,一片片光伏电站汇成蓝色海洋,一个个偏远县乡面貌焕然一新。二十年耕耘,中南院以“水电筑基、风光赋能、抽蓄调峰、生态协同”的全链条服务模式,累计参与西藏百余项重大项目,为西藏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 推进“双碳”目标实现作出了突出贡献。
水电筑基 勇闯雪域能源拓荒路
“当时西藏严重缺电,许多地方还依靠油灯照明。”中南院西藏公司负责人回忆2006年初进西藏时的情景。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经济发展加速,电力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中南院以水电勘测设计为核心,开启了西藏清洁能源基地的建设篇章。金沙江上游关键梯级——拉哇水电站成为他们在西藏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
“拉哇”在藏语中是“无与伦比的好地方”,但现实中却是无路、无电、无信号之地。勘测设备全靠马匹驮运,从巴塘县城到项目所在地拉哇乡,再到河谷现场,徒步翻越两座高山单程就要6个半小时。
“有一次走夜路,马和设备不慎从山上滚了下去。”项目负责人回忆道。在急流中摸清水文,在悬崖上查勘地质,经历岩块塌方和大雪封山断粮……历时10年勘测,终于获得了全面而珍贵的数据。
2021年11月29日,金沙江两岸机器轰鸣,拉哇水电站大江截流圆满成功。这座世界最高的面板堆石坝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年发电量90亿千瓦时,是中南院深度参与西藏重大水电工程建设的首个破局先锋工程。
在澜沧江上游,GX水电站作为首批项目于2006年启动,目标是彻底解决周边3个县、28个行政村的用电问题,稳稳立住澜沧江开发的战略梯级;林芝地区巴河干流上,老虎嘴水电站于2008年怒涛截流,镌刻下水电开发壮阔印记。
这份以水电为基的坚守,一棒接一棒。2019年后,中南院参建西藏能源的版图向更深处延伸——察雅、左贡两座抽蓄电站步入可研阶段,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正式发布。从水电筑基到多能互补,这条进阶之路中南院步履不停。
技术攻坚 突破世界级能源难题
阿里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在这里建设能源项目面临着极其严苛的自然条件挑战。今年7月,中南院承建的阿里雪域高原“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汽轮机和发电机定子顺利完成吊装就位,标志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光伏储热发电项目距全容量并网发电更近了一步。这一世界首个采用光伏熔盐电加热器模式项目为高海拔、弱电网地区的新能源综合利用提供行业领先解决方案,展现了我国在高海拔、极端环境下新能源综合利用的突破性成果。
在“世界屋脊”,每项技术突破都是对极限的攀登。
2013年,昂仁县投运的太阳能辐射气象监测站,如一枚精准的“能源探针”,首次为高原新能源开发建立精确数据库。
2018年,海拔5240米的昂仁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傲然矗立,触摸苍穹;拉萨龙腾曲水40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如明珠耀目。
2022年,GX澜沧江大桥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创新转体工艺,如巨龙凌空,让天堑化作通途;同年,西藏首个整县屋顶光伏项目——琼结县整县屋顶光伏项目落地生根。
2024年,RM水电站导流洞全线贯通,澜沧江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再添关键一子。
20年来,中南院坚持以创新驱动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推动高原能源技术迈向国际前沿。
生态优先 守护雪域绿水青山
拉哇水电站施工区域海拔近3000米,是雪域高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电站下游不远处的一处沙洲,是金沙江上游鱼类的产卵场。
如何保护鱼类产卵,让它们顺利洄游至电站上游?中南院特别设计了鱼类保护系统,建设穿越山体的过鱼隧道、升鱼机工程和集运鱼系统。鱼儿在诱鱼手段的帮助下,游至升鱼机中,像乘坐电梯一样通过集运鱼系统安全回到上游。金沙江特有的长丝裂腹鱼、短须裂腹鱼、四川裂腹鱼等珍稀鱼类能够在安全环境里成长,从而最大限度保护水生生态。
在各大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植被保护也贯穿始终。中南院开展植被恢复试验,论证物种在施工区的适生性。工程师们在高寒河谷中成功培育了披碱草、沙棘等适生植物,累计恢复植被面积265公顷,种植树木12万株。
“我们不仅要为西藏提供清洁能源,更要守护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中南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电站的规划要在确保电网调峰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冲击。生态保护不仅体现在具体项目中,更贯穿于每一个设计细节。
目前,中南院完成了自治区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期环评,承担CYQ、XBXQ、NJQ等流域水电规划与规划环评,真正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CYQ河流域规划的5个梯级水电站中,全部采用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确保下游生态用水。
青春接力 “建功边疆”持续书写雪域
在西藏林芝市察隅县,有一条湍急的河流——CYQ。这里年降雨量高达3000毫米,每年主汛期几乎天天下雨。
2011年5月,王达云夫妇初到察隅水文站。当时交通条件极差,他们不畏严寒,徒步20个小时才能到达站点。“来了不想走、走了不想来”,王达云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了他们在祖国边疆坚守15年的开端。
“每天的工作就是水位观测、流量测验、泥沙测验,数据整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达云说。但在工作之余,他们白天主动维护缆道、绞车、水位井等设施设备,夜晚进行泥沙分析,统计整编测验资料。
15年来,王达云夫妇累计观测水位5475次,流量测验820次,泥沙取样1095次,整编水文资料45卷,为中南院在藏区水电流域开发提供了32万组有效数据支撑。
从传统水文站到数字水文,一项崭新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拉萨水文实验站,这座成立于1955年7月的老站,在2024年完成了搬迁复建工程。中南院正在此规划建设西藏首个数字孪生水文站,打造水文孪生应用平台,助力水文站智慧化转型,成为拉萨市防汛抗旱的“耳目尖兵”。
一场场攻坚的壮阔征程背后,是中南院人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接力。中南院成立西藏项目前线党支部,“技术+党建”的融合模式为重大工程建设注入澎湃红色动能。截至目前,中南院累计选派56名优秀干部援藏,培养128名高原技术人才,获得自治区级以上荣誉23项,“建功边疆、共筑同心”的壮美篇章仍在雪域高原持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