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新格局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肩负着为区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但其当前仍面临价值引领不够、数字赋能不足、产业融合不深、生态协同不畅等问题。鉴于此,应以思政教育为根本引领、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引擎、以产教融合为现实根基、以生态建设为强力保障,打好多维组合拳,系统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实际效能。
强化思政引领,筑牢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根基。以思政教育赋能铸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创业观、成才观。传承文化基因,涵养文化自信。高校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奋斗传统,比如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创新设计与科技报国”“湖湘创新人物”等课程,强化学生敢闯、敢创的内生动力。推动课程思政与项目实践深度融合。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诚信守法、团队协作等要素嵌入项目训练与竞赛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工程伦理和企业家责任。拓展实践路径,淬炼使命担当。充分发挥韶山、花明楼、十八洞村等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助力中小企业的实创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
强化数字驱动,赋能创新创业教育智慧跃迁。数智技术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创、评”实行点状优化,为破解传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资源局限、方式单一、协同不足等瓶颈提供了全新路径。构建智慧教学环境。进一步支持高校建设“AI+创新创业”智慧平台,集成虚拟教研室、项目沙盘、竞赛管理、成果孵化等功能,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个性化、跨时空的学习体验,提升其创新思维与数字化应用能力。打造数智服务平台。依托“湘智云”等平台,整合全省高校、企业、园区资源,构建“一站式”双创服务生态,实现双创资源的智能匹配与全流程管理,提高教育服务的精准性和覆盖面。强化数据驱动评价。建立学生“能力画像”与电子成长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轨迹和项目成效进行动态监测与智能分析,为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生定制差异化学习路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从“经验主导”迈向“数据驱动”,更好实现因材施教、精准育人。
强化产教融合,贯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闭环。产教融合是打通创新创业教育“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机制。湖南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集群优势凸显,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共建融合育人平台。高校应主动对接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实习实践基地等,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师资团队、共担技术项目,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企业可与高校联合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制定合作章程,把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纳入公司发展战略。推动项目实施落地。实行“企业出题、学校解题”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创业实践,在真实情境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校企联合建立创业项目孵化机制,提供创业导师、启动资金和市场对接等支持,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强化生态建设,厚植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沃土。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系统、开放、协同的生态支撑,这一生态需要政府、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源聚合、平台共建与成果共享,为师生持续注入创新动能、创业机会与风险防范。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弹性学制与学分转换机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出台激励政策,在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配套措施。培育多元协同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通过举办省、市、区、校创新创业大赛、创客节等活动,构建良性互动的创新文化生态。构建资源共享网络。打通校校、校企、校地壁垒,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践平台、导师库和案例库,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充足养分。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实现路径研究”(HNJG-2023098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