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楚禹 唐璐 通讯员 吴宗渝
“以前新药检测需要送到江苏、上海,现在在离公司几百米远的湖南普瑞玛药物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普瑞玛’)就可检测,不仅快捷,成本也降低了30%左右。”9月1日,在浏阳经开区天地恒一药业实验室内,该公司药理毒理总监肖文喜介绍。
肖文喜提到的“普瑞玛”,是浏阳经开区生物医药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已累计为550余家企业完成非临床研究600余项,提供产品检测超过5万批次,成为浏阳生物医药产业的强劲支撑。
市场化改革“三重塑”,政府平台“进化”为专业机构
“普瑞玛”成立于2009年,很长一段时间依靠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才得以正常运营。
“普瑞玛”蝶变为年营收近亿元的市场化领军企业,用了16年。
“普瑞玛”的应运而生,与浏阳经开区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攻赛道的定位紧密相关。浏阳经开区是中西部首家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聚集了湖南省60%以上的医药生产企业,拥有从原料药加工到制剂销售的完备制药产业链。
“普瑞玛”总经理陈志介绍,当时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初具规模,但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产业发展面临“缺平台、缺资源、缺支撑”等瓶颈。
陈志说,平台初期定位为政府主导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依托财政补贴维持运营,年营业额多在几百万元至一两千万元之间,以服务初创企业为主,“那时候,我们更像是园区的‘配套服务商’,缺乏市场竞争力。”
2017年,浏阳经开区管委会指导“普瑞玛”,以“三重塑”开启市场化改革路径:重塑业务结构,聚焦主业“瘦身健体”,确立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为唯一核心业务;重塑治理机制,落实“三不原则”——不干预经营、不抽调资金、不用于融资;重塑股权结构,引入市场化投资主体,将集团持股比例优化至70%,建立多元治理模式。
“去行政化、市场化、专业化”深度改革,让企业在行业市场竞争中闯出一片新天地,近三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2.3亿元、净利润4899万元。同时,平台持续拓展价值链,新增医疗器械CMA认证、科技伦理审查、IND申报辅导等六项增值服务,推动从单一检测向“研发—中试—注册—转化”全链条服务延伸。
“我们敏锐捕捉到吸入制剂技术服务赛道,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完整能力链条,成为全国较早开展此类服务的机构之一。”陈志介绍。
截至目前,“普瑞玛”吸入制剂板块年营收达2000万至3000万元,服务客户包括山东新华、以岭药业、华润三九等国内头部企业,平台还依托“吸入制剂技术服务”,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全国医药服务行业一张闪亮的“湖南名片”。
人才产业聚合,创新种子在沃土上生根
创立初期,“普瑞玛”在引进高端人才上面临掣肘。尽管先后从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引入了一批硕士、博士,但因种种原因难以长期留人。
“普瑞玛”另辟蹊径,转向“自主培养、长期投入”,探索出一条人才全链条培养成长路径。
企业内部鼓励优秀员工在岗进修,通过与高校合作、导师推荐、岗位协助等方式,为员工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我们全面推行A/B角与带教制度,新员工一入职就参与核心项目锤炼,平均成才周期从3年压缩至1.5年。”普瑞玛人力资源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有24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达70人,20余人次获评省市级人才。
彭冬冬是“普瑞玛”自主育才的“见证者”和“受益者”。2012年,他还是一名大专在读学生,以实习生身份加入“普瑞玛”;如今,他已成长为药效学组主管,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普瑞玛”打破“大锅饭”模式,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绩效体系。采取市场化招聘,员工收入与经营效益直接挂钩,同时严格控制成本,推动业务部门主动降成本、提效率,真正实现“能者多得、多劳多得”。
作为浏阳经开区核心服务平台,“普瑞玛”不仅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还为园区产业聚合营造“强磁场”。
平台先后牵头组建“长沙市高端化学原料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南省实验动物产业创新发展联盟”,联合省内外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搭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区域网络,助力浏阳经开区成功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与芙蓉实验室合作建立药械检验与成药性评价中心,加速高校及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应用。
在浏阳经开区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普瑞玛”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新实验楼正拔节生长。该项目将建成湖南首家符合FDA和OECD标准的研发设施,投产后平台业务承载能力将提升两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