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递村进课本传递了什么

  徐建辉

  新学期开学了。人们发现,安徽黟县西递村作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案例,被纳入了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课本。

  西递村入选课本,绝非随意为之,而是源于其承载和传递的地理智慧、活态保护经验与文化传承使命。

  课本选择西递村,首先因为它是地理学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佳注脚。地理教育的核心是解析“人如何适应并改造环境”,而西递村“枕山、环水、面屏”,99条深巷勾勒出“船形村落”、以三条穿村溪流为主线构建生态系统,正是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代表中国乡村建筑艺术最高成就”,这份评价背后,是西递村千百年来未被打破的人地平衡——村民依水而居、就地取材,用白墙黑瓦调节皖南潮湿气候,用牌坊祠堂凝聚宗族文化,这种“建筑即地理”“文化即生态”的特质,让课本里“聚落与环境”的抽象知识点变成了可触摸的青石板路、可感知的溪流鸟鸣。

  将西递村纳入课本的更深层考量,应该在于其破解了“保护与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为全球古村落提供了“中国方案”。长久以来,不少古村落陷入“保护则贫穷、开发则破坏”困境,而西递村通过创新实施“门票反哺+村民参与”机制,实现了传承文化价值与提升经济价值的双赢:严格监管古建筑修缮,每年20%门票收入注入文物保护基金,同时按比例给村民分红,为村民创造人均年收入近7万元。这种“保护者受益”模式,使西递村避免了“空心化”与“过度商业化”。

  西递村登上课本,还有助于夯实“文化认同”桥梁,打破学生们认为古村落一定“破旧、衰败”的刻板印象,引导其在理解地域特征的同时,增进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政务中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