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范思璇 记者 胡盼盼 通讯员 刘维帅
8月28日,烈日当空。暑气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笼罩着长沙县春华镇龙王庙村的农田,气温达到40℃。
“稗草,10株。”“千金子,4株。”……绿油油的水稻田里,传来一串串响亮的声音。循声望去,湖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彭亚军正俯着身子,细数着稻田里的杂草数量。田埂上,学生迅速记下测出的数据。
“如果杂草防控不到位,轻则减产3成以上,重则颗粒无收。”彭亚军说,杂草是丰收路上的“拦路虎”,稗草、千金子等恶性杂草生命力极强,与水稻抢阳光、争水肥。他的任务就是通过反复试验,寻找出绿色、高效、低成本的除草剂使用技术和方法。
汗珠顺着彭亚军黝黑的脸颊往下淌。他的上衣被汗水浸透,衣角拧得出水。正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彭亚军和团队成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杂草防控专家柏连阳的带领下,探索出了一套套绿色高效杂草防控技术,守护着我国南方八成以上的水稻田,让除草剂减量20%至30%,每亩助农增收8元至10元。
然而,除杂草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成就背后,是一次次脚踩泥土、一次次挥汗如雨的艰辛付出。
彭亚军告诉记者,不同时间、气候、田块、生育期,不同配比、不同药剂搭配,除草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此外,还要考虑除草剂是否抑制水稻生长、是否有农药残留、除草效果好不好、是否会增加杂草抗药性、药剂成本高不高等问题。
记者看到,龙王庙村的600多亩试验田,分出了不少20多平方米的“小区”。“小区”水稻整齐排列,长势却各有不同,有的杂草比水稻还高,有的则几乎不见杂草。
“在多个‘小区’里对比试验,就可以知道哪个配方最好。”彭亚军笑称自己就像“水稻中医”,只为寻找除草良方。
对比试验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十分繁琐。例如,稗草、千金子是危害南方水稻田最严重的杂草,彭亚军希望通过优化“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的用量配比,提高除草效果。
“光这两种药的用量配比,我们就试了4种,并在杂草的4个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用药试验,交叉下来需要做16次试验。”彭亚军说,每种方案又在早中晚三季稻田里各测一次,试验次数就达到48次。考虑到每年气候差异、杂草抗药性提高,需要通过多季、多年试验,才能为农户提供优质除草方案。
一种除草剂从实验室走向普通农户的大田,要经过室内筛选、“小区”试验、“大区”试验、示范片试验等过程,通常需要耗费3至6年时间。13年来,彭亚军已试验了50多种除草剂。
为对比不同除草方案的效果,在打药后的1天、3天、5天、7天、半个月、一个月、测产前,彭亚军都要下田查看作物安全性和除草效果,并一一记录在册。一年下来,彭亚军有一半时间泡在田里。
“农时耽误不得,发高烧也要下田。”彭亚军说,有一段时间得了流感,白天在稻田里打除草剂,晚上在医院里打退烧针。一到夏季,常常早上4点多起床,天刚亮就到了田里,一直干到晚上伸手不见五指。
日复一日的坚守,让这位“85后”植保“新兵”成了领域内的行家里手。他和团队成员的辛勤耕耘,让成果从长沙县这片试验田走向南方诸省——700余种农药配比,在让除草剂用量减少的同时,还将防效提升15%以上,确保水稻夺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