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湘江副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好书,贴秋膘

  胡佳琦

  秋风乍起,暑气渐消,正是“贴膘”好时节。古人云:“不时不食。”肥蟹满黄,羔羊脂润,新米初炊,菌蕈争鲜——在烟火蒸腾的厨房与市井鼎沸的食肆间,人们以唇齿为笔,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

  本期书单以“食”为线索,精选五部文学作品,愿你我既能吃得暖心,也能读得入味,在文字与食物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踏实与丰足。

  最是“家肴”抚人心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一盘炒青菜、一碟咸鸭蛋、一碗热汤面……这些朴素的食物在汪曾祺笔下,却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人间滋味》是一部美食散文集,全书分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肉食者不鄙”“吃喝门道,贵在讲究”“四方食事,明心见性”四个部分,收录了汪曾祺多年来的美食随笔。

  作家擅从庖厨见众生。他写故乡高邮的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写昆明菌子——“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干巴菌”……文字干净明亮,有画面、有声音、有温度。读他的文字,仿佛跟着他走街串巷,尝的是百姓家的寻常味,品的却是生活最本真的质地。

  吃喝之间见性情

  谈到中国饮食文学,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是绕不开的经典。书中文章多写于抗战时期的四川,虽身处陋室,却仍能在一碗粥、一盏茶中品出生活意趣。梁实秋以“雅舍”为名,写的却是最接地气的食物,他写醋溜鱼、烧鸭、火腿,也写窝头、酱菜、豆汁儿,笔下有馋劲儿,更有学问。

  他谈“吃相”,说:“他们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饿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写“馋”,说:“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他从一味食物扯出古今中外的典故,却又收放自如,不显卖弄。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乱世中一份难得的从容,是“吃”这件小事里藏着的文化底气与生活美学。

  走胃又走心的市井味道

  《至味在人间》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的美食随笔集。他对吃的理解远不止于味道,更在于食物背后的人与故事。与他镜头下的宏大意象不同,这本书更专注于市井巷陌中的小馆子、路边摊,写的是“人”与“食”之间最直接、最温热的关系。

  陈晓卿深信,“最好吃的永远是人”。他写北京卤煮、广州早茶、重庆小面,写的不仅是食物本身,更是食物背后的师傅、食客、一方风土和一段段鲜活的人生故事。他的文字质朴真诚,带着纪录片导演特有的观察与共情,让人读来不觉饥肠辘辘,而是心生向往。读罢令人恨不得立刻出门,钻进最近的小馆子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人间至味”。

  一双筷子,尝遍东西

  一个英国女孩,远渡重洋来到四川,在麻与辣之间找到了第二故乡。扶霞·邓洛普的《鱼翅与花椒》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美食跨界之作,在记录视觉、听觉与味觉的感官体验之外,更倾注极大的热情与努力展现异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她从在川大学厨写起,生动记录了自己从抗拒到接受、从接受到热爱的过程。从川菜的“麻”与“辣”写到湘菜的“咸”与“鲜”,再到扬州菜的“精”与“细”,笔触幽默、好奇又充满尊重。她学做麻婆豆腐、口水鸡,甚至猪脑花和兔头,不仅学会做中国菜,也透过“吃”理解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待客之道和城乡变迁,字里行间自带“英式幽默”与“川式热辣”碰撞出的喜感。

  “旧食”风雅今犹在

  饕餮本是为人所不齿的“好吃鬼”,但苏轼却曾以之自居,并作《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从此“老饕”遂成追逐饮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的代称。

  赵珩出身文人世家,自幼耳濡目染,《老饕漫笔》是他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间北京及其他都市饮食风尚的回忆与梳理。该书文笔清淡含蓄,文品平实端庄。

  赵珩写吃,善于将食物与历史、民俗、文学相结合。他写“全聚德”烤鸭的变迁、“六必居”酱菜的老滋味,也写春饼、奶酪、蟹宴等时令风物。书中记录了许多传统菜式的做法与吃法,保留了大量与饮食相关的民俗细节与历史片段,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细腻的中华饮食文化画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