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彭熹:用爱与智慧点亮数学奇才的星空

    彭熹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诗雨

  【名片】

  彭熹,男,1982年出生,长沙市雅礼中学数学竞赛主教练。他在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深耕18年,与学生们亦师亦友,一起探讨问题、攻坚克难;他与同事们精诚团结、并肩协作,一起探究新知识、新动态。经过多年耕耘,彭熹和团队教练先后培养了4名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队队员,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为国争光。2025年,彭熹荣获湖南省最美教师。

  【故事】

  长沙市雅礼中学的教室里,一位学生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一边拿着粉笔板书,一边讲解着自己的解题思路。不一会,黑板上便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

  台下,彭熹安静坐在学生之间,只有学生思绪卡顿或出现漏洞时,他才出声提醒,引导方向……

  这种“学生讲、老师听”的教学模式,通常出现在研究生阶段,而在彭熹的数学竞赛课堂中,却早已寻常。

  因材施教,培养数学奇才

  时间回溯至2006年。那一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彭熹就被学校任命为数学竞赛教练。“我硕士虽攻读的是奥林匹克数学方向,但真正站上讲台,一切仍需从头摸索。”彭熹回忆道。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彭熹马上与教练组老师们一起,收集整理、深入研究,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竞赛培训体系;具体教学中,彭熹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避免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自然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

  团队协作、贯通培养,也是彭熹与团队摸索出来的一套方法:不同教练各有所长,学生可跨班、跨年级求教,获得最适合的指导。“在我们这里,没有‘你的学生、我的学生’,只有‘我们的学生’。”彭熹说。

  众多学生中,陈伊一是让彭熹格外难忘的一个。初到雅礼时,陈伊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不善言辞、学业偏科、集体意识薄弱。但彭熹很快发现,这个孩子总是沉迷于数学世界,这正是他行为异于常人的原因。

  彭熹精心选择了一些竞赛题型考察陈伊一,其独特的解题方法、思路,让彭熹看出了他的天赋。接下来的三年,彭熹不仅辅导他数学,还带他爬山、散步,鼓励他融入集体。2018年,陈伊一成功入选第5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并以中国队最高分获得国际金牌。

  “在奥数这个世界里,有无数个问题值得我去解开。我很感谢老师让我接触到这么神奇的学科。”陈伊一说。

  如今,彭熹已指导学生20多人次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银牌,50多人次获全国联赛一等奖,所教学生逾百人次考入清华、北大。

  是教练,更是学生最信任的人

  做数学竞赛教练远不止传道授业那么简单。这些天赋异禀的孩子,往往内心细腻、个性鲜明,需要更多的理解与陪伴。

  “我们不仅是老师,有时还得当‘保姆’。”彭熹开玩笑说。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赛程长、难度大,对学生的脑力和心理都是极大考验,其承受的压力不亚于奥运会上的运动员。每一次比赛出征,彭熹不仅要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还要细致观察他们的状态,适时进行心理辅导。

  2013年,彭熹带队参加女子数学奥赛,一名叫做吴睿涵的女生因首日发挥不佳而情绪低落。面对这种情况,彭熹知道,简单的安慰无济于事,过分的关心又会造成压力。他没有多言,先让吴睿涵吃完饭,睡一觉,到晚上与其闲谈时,才假装不经意地说:“据我了解,你没做出来的那道题几个高手都没做出来,不用担心!”

  在彭熹的鼓励下,吴睿涵重拾信心,第二天,她重整旗鼓,最终斩获全国第三。女孩不知道的是,彭熹其实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师生间深厚的信任发挥了作用。

  这份信任,源自日复一日地守候。周末、寒暑假,是大多数学生的休息时间,却是竞赛师生攻坚克难的黄金期。18年来,彭熹几乎全年无休,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家人。虽然辛苦,但他明白,一旦赢得学生们的信任,这份信任便格外坚定、持久。

  从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成长为湖南数学竞赛教育的领军人物,彭熹早已桃李满天下。问起他最大的心愿,他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中,能有人真正推动数学的发展,为人类知识边疆开拓贡献智慧。即使不能,至少也能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