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欢 彭 婷
8月,正值暑期。湖南工程学院学子在全国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中斩获亮眼成绩。他们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思维能力、顽强的拼搏精神,挑战各大赛场,一路过关斩将,不断取得佳绩,为今年暑期注入了鲜活的奋斗力量。
这些成绩,不仅是对同学们努力付出的肯定,也是湖南工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证明,彰显了该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成效。
湖南工程学院始终将学科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练兵场”。如何让学生在“练兵场”上“克敌制胜”?该校通过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在“风口上搏击”的同学们准备了有力的“拳击手套”。
从“规划蓝图”到“精准落地”
“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这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要求。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专业建设好了,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就立起来了。
“十四五”期间,湖南工程学院在学科专业改革上动作频频,多点开花——
出台《湖南工程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湖南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方案(修订)》《湖南工程学院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湖南工程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方案》,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引领,以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现有工、管、文、理、经、艺6个学科门类,重点建设新能源技术、纺织新技术2个学科交叉群;拥有8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新增智能制造工程等9个专业,升级改造40个专业,开发微能源与智能传感等9个微专业;对接产业前沿,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开设集成电路等5个创新班……数量显性变化背后的逻辑,是该校“以产定专”的教改尝试。
今年初,湖南工程学院召开学科专业优化调整讨论会,学习贯彻《湖南省高等院校布局优化实施方案》《湖南省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优化实施方案》,围绕国家战略、对接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就教学院合并调整新建、交叉学科与学科群建设、学位点建设、本科专业建设与优化调整等开展研讨。
“专业取舍要面向产业、面向未来,走出‘温水’中的舒适区,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推动学校从‘有什么教什么’的惯性路径,向‘要什么学什么’的主动变革转变。”湖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黄昕表示。
避免“温水煮青蛙”,就要“敢为天下先”。
去年4月,该校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这是湖南省属学院级高校中,最先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高校。学院瞄准智能电网、元宇宙、智能网联、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开设智慧电网、集成电路、元宇宙、智能网联等4个创新班,今年将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创新班。
为更好满足人民生命健康需求,该校率先开启省内非医科类高校工医交叉学科专业建设。1月16日,湖南工程学院医学工程技术学院揭牌成立,这是该校工医学科交叉融合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开创服务湘潭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学校将充分整合工程学科优势,凝聚湘潭医卫职院、湘潭市中心医院、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合作单位的医学教育资源,打造成新的优势和特色学院。
从“专业上新”到“课堂出新”
如何通过主动更新课程内容助力专业成长?如何通过课程资源共享推动学科交叉?湖南工程学院依托机电、纺织特色优势,精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各专业相互支撑、各学科交叉渗透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当湖湘服饰的千年纹样“跃”上现代课堂,当历史画像中的平面线条转化为三维参数,在纺织服装学院教师李婧《服饰手工艺》课堂上,同学们正用时尚语言对话历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涵养自己的文化自信力。李婧通过重构刺绣、扎染等12个专题,创建“民技传习库-民艺赏析库-民创设计库”智慧平台,配备3D扫描与AI设计系统,穿越千年的“湘西苗绣文创产品”在学生手中诞生。李婧也凭借独特的课堂设计,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该课程作为“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类的文化素质课,今年入选校级通识教育基础首批示范课。教师通过“理论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坊+实物案例”三维教学模式,让全校理工医管等不同专业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服饰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与实操技艺系统学习,在实践中提升艺术创新动手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
“学校将课堂教学与教师薪酬分配、职称评聘等挂钩,触发教师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的新动能,督促大家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学生上,推动‘金课’建设,淘汰‘水课’。”湖南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方正军介绍。
为了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得者、湖南工程学院教师邱罗自创“沉浸式”教学法。她以数学的发展历史作为故事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数学家的发现之旅。
在讲述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时,邱罗通过讲解古代数学巨著《九章算术》,带领同学们一起“穿越”到2000年前,学习古人如何用算筹解决生活中的方程问题。课堂上,学生体验到算筹游戏的乐趣,同时感悟到古人的智慧,探索古人“方程术”奥秘,发现其运算本质,在游戏中轻松掌握晦涩的数学知识。
湖南工程学院教师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深入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课堂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师生有效互动的良好课堂。随着课堂改革深入推进,带来的是喜人的成绩单:学校8门课程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61门课程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课程认定为省级思政课“金课”,9门课程认定为思政示范课程。
传统优质课程不断升级改造,越来越多“金课”走向“云端”。打开智能终端,扫描二维码进课堂,实时弹幕答疑……学生们可用贴合时代的方式打开 “新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自主学习,掌握课堂主动权。近3年,该校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自建课程3078门,其中93门课程建设了课程知识图谱;引入超星尔雅等优质课程资源15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大幅度提升。近3年,该校教师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获省级教学竞赛奖项71项(含一等奖25项)。
从“实验平台”到“生产车间”
大学,是学生和社会连接的纽带。如何让学生在“象牙塔”提前模拟社会工作环境?深度校企合作,成为湖南工程学院培养人才的“关键密钥”。
“请各位同学看这里,大家要了解钢筋绑扎的规范要求、混凝土浇筑的振捣技术、模板支撑体系的搭建标准等。”湖南工程学院教师汤丹在教授《土木工程施工》实践课时,带领学生们来到湖南湘江新区湘江科技创新港施工现场,实现“教室—实验室—车间”场景贯通,教学过程贯穿工程思维。6月30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这一教学场景;8月,汤丹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这里没有黑板和PPT,老师带领我们参与生产实践时,生产线上的每一台设备和每一道工序,都成了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工程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谭猛说。凭借课堂上积累的实践经验,他在校期间就创立公司,承接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场地布置等项目。近3年,该校共有2987名“卓越计划”专业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校企联合培养有效提升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湖南建工集团高级工程师李永轩早在2020年就被该校聘为工程管理专业产业兼职教师。课堂上,他带来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案例。如今,一幕幕产业兼职教师教学实践在湖南工程学院校园内上演。据统计,学校为2022-2024届学生聘请企业导师人数分别为325人、361人、384人。
除了聘请企业导师,湖南工程学院还将教师派驻到企业,鼓励教师将科研课题和企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李世军博士带领团队派驻到湖南华夏特变股份有限公司,他不仅将自己在企业实践和研发中积累的经验与理论知识融合,还为学生就业搭桥铺路,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实习,了解行业一线动态,把课堂“搬”进企业。
“我最开心的事,就是接到学生成功就业的报喜电话。”李世军说,派驻到企业既能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也能用企业实践和研发经验反哺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能为更多学生实习和就业工作争取机会,一举多得。
近5年,湖南工程学院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161项,其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项目50项,占31%;校企联合开发课程42门,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学校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实现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导向,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湖南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易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