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湘江副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系旱西门

    武冈市老街游客摩肩接踵。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曾彩霞

  欣闻旱西门东侧西直街修葺一新,也许是缘于心底对旧居割舍不断的挂念,我又一次回到这里,感受旱西门这一片古街古巷一石一木、一砖一瓦的温情,追溯那些被岁月遗忘的城南旧事。

  我所在的武冈市是位于湘西南一隅的历史古城。始建于宋代的古城墙,由清一色的长条形巨石垒砌而成,有东门、老南门、水西门、旱西门四座石城门,固若金汤。经岁月的涤荡,城墙现存无几,只有四座石城门保存完好,见证着千年古城的风云变幻。我家的老宅就坐落在离旱西门不远的庆丰巷里。

  走近旱西门,与我同来的妹妹神情兴奋起来,一个劲地搜寻记忆里最为深刻的店铺名称,叨念最多的还是铁匠铺和豆腐坊。记得在这一段街面上有好几家铁匠铺:夫妻搭档的、父子搭档的、师徒搭档的。那时奶奶领着我与妹妹,来得最多的是那家父子搭档的铺子,奶奶说,这家人的手艺是家传的,打出的铁器用具出了名的好。因此我们总是在那家铁铺购买或修补家用铁具。

  每次来到铁匠铺,奶奶要么是盯着那些已经打好的家用铁器精挑细选,要么是督促师傅将铁器打造成她想要的形状。而我与妹妹则好奇炉火拉得呼呼响的风箱,或惊讶捶打铁器时迸溅的火花,感叹这些师傅们汗流浃背的辛劳。最好奇的是看隔壁那家打铁的女人,她抡大锤时手臂那样有劲,腰杆扭得那样灵活。如今这里物是人非,街道两边的店铺已不存在,只有这些房子还不曾挪动,斑驳的木板屋显得老态龙钟。值得欣慰的是,旱西门沧桑的容颜,仍是那样淡定从容,精神十足。站在拱形的城门旁,我虔诚地仰视城墙上坚硬厚重的青石块,千年来就是它们用坚实的胸膛为这里挡风御寒保平安,温暖庇护着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每个人。我感慨的还有那些葱郁的野草、藤蔓,它们将根深扎在石缝里,与石墙血脉相连,生死相依,冬去春来,生生不息。

  信步来到不远处临街的一个档口前,妹妹说:“姐,这里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同春当。”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我停下脚步仔细辨认。虽然我曾在这里不知穿梭过许多回,事隔多年,我还是有些认不出了。记得我家祖屋与同春当仅一墙之隔,早年间,听我本家满爷爷说,屋主姓李,曾为晚清高官,叶落归根后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人们传言,当时李姓主人衣锦还乡时,黄金白银须用马车拉,高档的家当震惊全城。他家在旱西门东端西直街修建的铺面东起庆丰巷,西至城墙根,占据了西直街上段的半边街。他还在店铺的中间地段,开设了城内最大的典当行——同春当,其时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满爷爷说,有一年李姓主人大寿,大宴宾客,前来贺寿的客人不论贵贱,不分亲疏,只要给寿主作揖,就可到指定的酒店包吃包住,一时间门庭若市。冠盖如云,贺寿时间长达一月之久。那时同春当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了旱西门这一段街道的繁荣昌盛,声名远播。

  今天的同春当,成了旱西门居委会的办公场所。进入一条不深的巷口,同春当就到了。大门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石门,门楣雕龙刻凤,两侧门框刻有连续的“卍”字形图案,古朴素雅。穿过石门,可见同春当陈旧的木板楼修缮一新,而又“修旧如旧”。过道二楼的中堂上,巨大的网格窗棂中,一个繁体行书“当”字镶嵌其中,引人注目。一楼过道中间四只粗大的圆柱,支撑着两边上、下楼房的廊檐,两边各有一个四方天井,天井内分别建有一个精巧的蓄水池,寓意着生意人家财不外流的愿望,池中的清水也可作防火用途。上下两层楼间的回廊,使两边店铺间间相连,上下相通;房板门窗雕刻着各种各样的花鸟图案,栩栩如生。铺面一侧有一古典式的扇形门,通向用来小憩的花园,花园内砌有假山、盆景,格局雅致。由此可以看出当年主人的财力之厚,修养之深,也能猜想到当时当铺生意之兴隆。

  走进同春当的最里面,是一栋陈旧的简易居民房,居民房前的水泥地面上,一口水井蓦然映入眼帘。妹妹对我说:“姐,这就是我们曾经挑水的地方呀。”哦,难怪这么眼熟呢。此时这里寂静无声,只有这口水井孤寂地静坐在空坪里,就如那些在屋檐下晒太阳的老人,默然地打发余生。俯视井内,井水清澈见底,一只被人遗弃的水桶,静躺在壁上长满青苔的深井里,任凭井水侵蚀它坚硬的躯壳。抚摸厚实斑驳的井缘,理顺石纹光溜的脉络,几十年前,水井边人声喧嚣的情景又浮现出来。那时来这口水井挑水的、洗衣的、洗菜的人川流不息,一天到晚,歌声、笑声、水桶的碰撞声响个不停,热闹非凡。

  走出同春当的门口,我们遇到了一位从外面回来的老人,得知我们在了解关于同春当前世今生的故事,欣然对我们介绍起了他所知道的点滴,并热情推荐我们去同春当隔壁的院子看看。与同春当相邻的这一排街铺,虽为同一个主人所建,临街却有几条进入内院的石门,每扇石门的大小,比普通房门大不了多少,这也许是源于主人不浪费街铺的考虑吧。只见隔壁这扇不大的石门上,已挂上了城市文物保护的牌子,显然这里已被定为古城古迹。

  从石门进入内院,竟又是另一番天地,里面是一栋呈“回”字形结构的二层木制四合院,院中有一个面积不小的四方天井,天井的地面铺着刻有条纹状的青石板。木楼高大气派,房檐楼阁各处依旧雕梁画栋,楼柱粗大结实,虽经上百年风雨侵蚀,那斑驳的大红漆仍能彰显昔日的富贵,在阳光的映衬下富丽堂皇。站在外面的街铺前,很难让人想象,里面竟隐藏着这么大的一个院子。老人介绍说,这栋院子原本就是李姓主人的住屋,现已几易其主。

  与庆丰巷相对的一条小巷——龚家巷,也是旱西门一带著名的一条老巷,龚家院就坐落在这条小巷里。行走巷中,我们遇到了一对老年夫妇,他们也是来龚家院怀旧的,我们由此结伴前行。从他们口里得知,原来龚家院是清末年间一位龚姓城步人所建。院子主人曾两代担任朝廷武官,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加官晋爵一路高升,回归故里时落户旱西门,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龚家院,占地面积十余亩。据说那时他们家的真金白银,多得要用扮禾的福桶才能载下。龚家与对面同春当的主人有姻亲关系,一同平分旱西门繁荣秋色。

  龚家大院三进两院,每座正屋两侧建有厢房,院墙泥塑瑞兽,檐枋龙头高昂,房梁窗棂雕花刻兽,屋柱石墩雕花凿草。院前有四口水塘,塘中养了鱼,种了藕;院子北侧拥有稻田数亩,院后种了大片蔬菜;家中有好几个长工。主人乐善好施,时常接济他人。新中国成立后龚家院子曾被改做伞厂、饮料厂、笔杆厂。在我的印象中,作为笔杆厂的时间最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还看到过成捆的毛竹在这里加工成形。今天龚家院子整体样貌尚存,仍能感受到院子昔日的气派。

  从龚家院出来,日已西斜,我不由自主地来到承载我家祖屋上百年的庆丰巷前,一种温馨油然而生,带着这份情感,我又一次走进小巷深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