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充电自由”背后,是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泽中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其中提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更具象的数据是,截至7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到1669.6万——相当于每5辆新能源汽车,就配有2个充电桩。从小区地库到高速服务区,越来越多“伸手可及”的补能节点,正织成一张巨大的能源网络,实实在在缓解了车主的“里程焦虑”。这种变化不仅让上班族倍感贴心,更推动公交、物流等运输企业重新规划运营结构,加快转型。

  面向“十五五”,充电网络建设从“有没有”进一步迈向“好不好”。未来的充电体验,不仅仅是“充得上”,而是充得快、充得智能,覆盖均衡。这不是“画大饼”,早在年初,全国首条全液冷超充高速走廊就在许广高速湖南段全面贯通。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速度“嘎嘎快”。它也让我们清晰触摸到,“像加油一样方便”的纯电出行未来。

  绿色清洁低碳的用能方式,不仅体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日常使用,更延伸至能源上游生产与电池下游回收。不久前,全面投产的“宁电入湘”特高压工程,正是这一理念的系统性实践。该工程每年输送的电量中,新能源占比超过50%,极大提升了湖南电网清洁能源的规模与稳定性。今后,在发电侧,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兄弟省份合作,在共建吴忠市红寺堡区300万千瓦风光基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规模化开发风电、光伏绿色电力等清洁能源,实现互利共赢。而在下游电池处理环节,加快构建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与再生利用体系,让每一块电池来源清晰、去向可控。

  “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证明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能源协同发展上的战略远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从不是一片坦途,但它充满希望与可能——从照亮生活的一盏灯到驱动前行的一辆车,再到掠过风场的一缕风,绿色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的能源结构与生活方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