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事·观点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用语也应有艺术之美

  雷青华

  在汉语言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当下,我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或听到“绝绝子”“yyds”“栓Q”“哇塞”等网络用语,它们迅速占领人们的表达空间。当“无语”被简化为“6”,当愤怒被压缩成“蚌埠住了”,我们不禁要问: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汉语,难道只能在干瘪的网络用语中走向表达荒漠?

  当下,流行的负面网络用语呈现出明显的粗鄙化、低俗化的倾向。“你个老六”“芭比Q了”等词汇,或含人身攻击,或显消极颓废,或流于低俗戏谑等。这种趋势暴露出网络语言生态的失衡——人们正在用最简陋的符号替代最纯粹的表达。

  其实,古典诗词中从不缺乏语言之美:无论是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字运用,还是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空意境,都是因其精妙的语言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同样,现代网络语境下,“给力”“点赞”“洪荒之力”等词汇也曾因其生动形象而广为流传。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创作者是否怀有对语言的敬畏之心,离不开时间的沉淀与匠心的打磨。

  因此,规范网络用语的美学标准需要多方合力。教育系统应当加强语言审美教育,让年轻一代真正领略语言的意境之美;监管部门要指导网络平台通过算法优化,优先推荐有语言质感的创作内容;主流媒体更应恪守语言品质,避免随波逐流。当我们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代替“我emo了”,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替代“蚌埠住了”,不仅传递了更丰富的信息,更延续了中华语言的艺术生命力。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审美智慧。在数字化表达成为主流的今天,我们更应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回归“思无邪”的纯净本真,让汉语绽放出跨越千年的艺术光芒。

  (作者单位:中方县委宣传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