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炜信 李正平
“黄河水甜,共产党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广袤田野到企业车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各族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党的好政策,感恩移民搬迁给自己带来了幸福生活。
如今的红寺堡区,绿洲遍野、郁郁苍苍,绿色成了这里的主色调。可曾想,20多年前,刚从西海固(西吉、海原、固原三地)大山里移民到红寺堡的群众,面对的是“连一根栓毛驴的树桩都找不到”的戈壁荒滩和漫漫黄沙。
一切始于一首人类迁徙奔富史诗。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宁夏采取“吊庄移民”的办法,23万群众陆续从西海固搬出,扎根在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红寺堡。五级扬黄灌溉工程,将黄河水扬升300米引进红寺堡荒原,为易地搬迁而来的群众带来了生命的甘泉和满眼的绿色。
立乎其大,着眼于远。移民搬迁拔了“穷根”,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写好搬迁“后半篇文章”,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成了红寺堡区搬迁群众的“第二次迁徙”。他们,急需一场久旱逢甘霖般的产业奔涌。
众人拾柴火焰高。对口帮扶地、央企及社会各界,“组团式”在红寺堡这片近乎白纸的土地上持续“挥毫泼墨”。如今,葡萄酒、黄花菜、枸杞等成为红寺堡的特色产业。因为2004年跨省兼并吴忠卷烟厂而结缘的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这场产业奔涌的协奏曲中,同样以善作善成的担当、艰苦卓绝的奋斗,贡献给搬迁群众遍地金黄的喜悦、畅想不完的未来,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豪情让这片沙漠绿洲更加苍莽青翠。
“小黄花、大产业”——戈壁滩上的产业奇迹
凌晨两点,大地还在沉睡,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周新村田间已是一片繁忙。村民们全副武装,头戴照明灯,在齐腰高的黄花菜丛中穿梭采摘。“采摘要赶在太阳出来花苞绽放前完成,这样品质最好。”48岁的村民祁院章动作娴熟,手指翻飞间,饱满的花苞便落入袋中。几年前,这个曾因供两个孩子上学而陷入困境的低保户,如今靠着黄花菜采摘和就近务工,家庭年收入突破5万元。
盛夏,周新村2000多亩黄花菜迎来丰收季。绿色镶着金边的花田在戈壁滩上连绵起伏,宛如给黄土高原镀上一层光芒。每天的采摘几乎都始于凌晨两点,上午8时村民们陆续将采摘的鲜菜送到村集体所有的黄花菜加工厂里。卸货、称重、结算……村民王占山一大早拖来的鲜菜卖了300多块钱。拿起结算单一翻,苏月莲286元、杨四十324元、丁三喜228元……村民们每天的收成一目了然。
在村集体的黄花菜加工厂里,自动化烘干设备24小时运转,工人们正在分拣、包装最新一批干制黄花菜。包装箱上“太阳萱”的商标格外醒目,这批产品将通过电商平台发往长三角地区。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分散种植、粗放经营的小农经济。没有加工和销售渠道,就算有黄花菜,收入也上不去。”湖南中烟吴忠卷烟厂驻周新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胜利站在分拣车间介绍说。2021年,工作队通过土壤检测发现,当地碱性土壤、充足光照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特别适合黄花菜生长。这种耐旱作物每亩需水量仅为玉米的三分之一,与当地“节水优先”的农业政策高度契合。
经过系统规划,对口帮扶红寺堡区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口帮扶周新村的湖南中烟确立了“科技引领、品牌驱动、全链发展”的产业振兴路径,先后投入帮扶资金上千万元,在太阳山镇等地陆续完成加工厂冷库扩建、日光温棚建设、客商服务中心等9个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链持续优化升级。
数字见证着产业蝶变:黄花菜鲜菜产量从2021年的亩产800公斤提升至2023年的1200公斤;通过精深加工开发的黄花菜粉、黄花菜茶等产品,使附加值提升40%;2023年全村黄花菜产业销售收入突破800万元,较帮扶前增长215%。村集体年收入从几乎为零,增长到2024年的202.97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28万元,较宁夏脱贫地区平均水平高出32%。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双轮赋能”的帮扶模式
走进太联合作社,墙上悬挂的“帮扶作战图”格外醒目。图中清晰标注着土地流转区、科技示范园、加工物流带等功能分区,构成了完整的产业空间布局。“这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构建了以组织为牵引,以市场为龙头的‘双轮赋能’的帮扶体系。”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评价道。
产业架构与镇村规划协同。太阳山镇党委书记吴克兵介绍,太阳山镇有种植黄花菜的传统,但如何用先富带动后富,把全镇黄花菜种植规模、品质做上来,帮助更多的村民致富,一直是镇党委思考的问题,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
镇上有政策、有榜样,工作队有了努力方向。工作队和村支委组织村民前往本镇兴民村参观黄花菜种植。“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周福贵、苏富林参观后,率先加入了黄花菜种植行列,也成为村里先富起来的人。周福贵今年种植280多亩,按照亩产5000元算,收入已达140万。苏富林说:“参观时都不敢想象,我当时种玉米,一亩地收成就是几百块钱,他们给我们介绍,种黄花菜一亩能到五六千块,相比种玉米划算多了。”从此,苏富林一发不可收拾,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跃成为致富能手。
工作队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创新“红色引擎”工程,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工作队员与村支委混编成几个党小组,分别负责种植指导、加工销售和品牌建设。通过党员示范户带动,全村迅速形成“大户带小户、能手帮新手”的互助机制。周福贵回忆:“工作队手把手教我们签订‘保底价+市场浮动’收购协议,现在村民只管种好菜,销售完全不用愁。”
市场开拓方面,工作队则展现出“湘军”智慧。不仅整合公司商业渠道资源,推动黄花菜进入超市体系;同时,打造“田间直播间”,邀请网红主播现场带货;周新村产出黄花菜、牛羊肉等农特产品还进入了湖南中烟和烟草行业消费帮扶渠道,年销售额增加数百万元。“以前黄花菜商贩压价厉害,现在有了合作社定的最低收购价,手机上也能销往全国,亏不了呀。”村民马花平兴奋地说。
7月底,周新村黄花菜迎来最后一波采摘,全国的黄花菜经销商汇聚于此。他们常年辗转山西、湖南、甘肃、宁夏等黄花菜主产区,来自上海的经销商肖总评价:“这里的黄花菜品质很高,政府、帮扶工作队十分主动,把我们这些经销商当成座上宾,免费吃住、冷链仓储,服务很好。黄花菜收获季,吴忠是我们必来的地方。”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让黄花菜深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助推红寺堡区农产品由初级、初加工走向中高端、高品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片黄花带富一方百姓”——“金花”绽放的民生答卷
“这些年,得益于驻村工作队的统筹和推动,周新村的黄花菜终于打出了名气。”周新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宁夏旺林农林有限公司负责人海玉林看着眼前金灿灿的黄花,脸上洋溢着笑容。2009年,海玉林开启黄花菜产业之路,从当初种植5亩到现在40多亩,规模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高。“我从种植黄花尝到了甜头,又开始尝试收购和加工黄花菜,每年收购黄花鲜菜700余吨、干菜1500多吨,其中包括以高于市场价固定收购周边56户家庭困难种植户的鲜菜。现在公司长期聘请固定工人10人,季节性聘请用工50余人。”
周福贵不仅是周新村产业致富带头人,也是当地有名的技术能手。他有一句名言:“种黄花就是种黄金”。在他看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黄花菜是当地群众的创收“金花”。黄花菜要采摘一个多月,以每天赚100元计,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尤其对家门口就业的老年人来说,是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十几岁的小马也出现在凌晨的采摘队伍中,他说:“暑假跟着姐姐一起采摘,我可以赚够一学期的生活费,还能帮爸妈一点忙。”
一朵小黄花,撬动了家门口的就业和易地搬迁移民的社会融入。因为黄花菜种植,苏富林家的两个儿子不仅顺利完成学业,前几年,大儿媳妇也娶进门。走进苏富林为儿子儿媳装修的新房,现代化的设计、高档家电一应俱全。曾经的脱贫户直起了腰杆,开始为还在上大学的小儿子盘算着。他高兴地说:“养羊是零存整取,养牛是大额存款,种黄花菜像啥我还没搞明白,反正是个收益不错的门路。”
社会融入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村便民服务中心的“积分超市”里,村民马大姐正在用参与环境整治积攒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舞蹈队的姐妹们正在排练以黄花丰收为题材的新节目;周新村党支部书记马杰介绍,刚带村里的大爷大妈姑娘小伙们参加了黄花菜采摘大赛……这些有趣的细节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清晨的阳光倾洒而下,采摘归来的村民笑声回荡;加工厂里,新安装的自动化包装线正在调试;实验室中,科研人员正在攻关黄花菜精深加工技术;电商直播间里,“90后”村官又开始了带货……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因一朵朵“金花”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罗山观景台远眺,连片的黄花菜田与光伏矩阵交相辉映,构成新时代的塞上江南画卷。湖南中烟驻村工作队用三年时间,在戈壁滩上书写了“一片黄花带富一方百姓”的生动实践。
打造“经济生态圈”——易地搬迁的“幸福密码”
如果说扬黄灌溉工程是生命线,那么产业帮扶就是造血机。黄河水润泽了干涸的土地,而特色产业则激活了沉睡的生机。
如今,周新村的黄花菜不仅开在了戈壁滩上,更开在了电商平台的货架上、城市的餐桌上、百姓的钱袋里。它不仅是村民的“致富花”,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花”。
苏富林今年种了20亩黄花菜,计划下一步干到50亩。他宽阔的院子里,皮卡、三轮车、摩托车一应俱全,他感慨:“去年种植加养牛养羊,全家收入至少有20万,比在山里十年挣得都多。”
这种蜕变在周新村并非个例。周新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铭宏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易地搬迁户占比78%的周新村,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632人增至现在的2111人;新建的56栋抗震房全部入住;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更可喜的是,通过“新村民”融入计划,来自3个县区的移民形成了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
在相隔30公里的弘德村,也演绎着相似的故事。
对家里人来说,1997年生的女孩魏出息确实出息了。魏出息从职校毕业后,来到宁夏弘德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工作,现在已经晋升为主管。说起移民前后的日子,她的笑容像花一样甜:“没来弘德村之前,就是我爸爸一个人在外面工作,一年才一两万块钱,供我和两个妹妹读书很吃力的;现在我和妈妈都在弘德包装工作,我俩一个月加起来就有七八千了,家里日子松快多了。我在家门口做事,奶奶和爸妈有什么事都能照应,我们都觉得特踏实。”
弘德包装是“黄河善谷”的重点项目,于2011年由国家烟草专卖局主导投资建设,湖南中烟、双维投资、陕西中烟等股东,承载着让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靠双手富起来” 的民生期待,目前解决当地就业328人。
弘德村党支部书记刘克银,从只种小麦、土豆、玉米的毛桃村来到弘德村,家门口拥有海棠、沙枣、杨柳“三件套”。在电力、农业加工等企业帮扶下发展起来的葡萄、枸杞、黄花菜、肉牛等产业,让村民一年到头忙得很充实。刘克银感叹:“比起原来的生活,现在的日子就像北上广。原来种什么都没收成,没有务工条件,现在甩开膀子干,有奔头就不算苦,没奔头那才叫真的苦!”
烟草行业的帮扶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通过因地制宜的产业帮扶,为弘德村、周新村打造了一个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圈”。从种植到加工,从品牌到销售,从科技到人才,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为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塞上江南”红寺堡,曾经操着不同乡音的移民,与远道而来的亲人,在共同建设新家园的征程中,心越贴越近,情越融越深。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乡村振兴落在底子不厚的易地搬迁处,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凡有收获,一定是由浩瀚的努力与坚守汇聚而成。正是每一朵“浪花式”的付出,让改天换地的壮举有了触手可及的温暖。
驻村观察——
扶产业 融人心
宁夏红寺堡区,这片曾经被干旱与风沙紧紧攥住咽喉的土地,如今却悄然跃动着蓬勃的生命力。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20多万移民陆续迁居于此,他们告别故土,踏上这片陌生之壤,书写着一段“搬得出”之后,如何真正“稳得住、能致富”的宏大叙事。在这片新家园上,“扶产业”与“融人心”,如双翼共振,成为了红寺堡书写新时代答卷的深刻密码。
产业之基,筑就安居之磐石。唯有产业支撑,才能让移民真正扎下根须,心有所归。湖南中烟帮扶的周新村黄花菜产业,既节水耐旱,又能带动就业,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典范。而在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重塑再造,让周新村的黄花菜不仅成了村民的“致富花”,更组团成就了吴忠黄花菜的金字招牌产业。
产业之链,编织融合之纽带。产业的价值远不止于温饱,它更是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将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紧密联结。在共同参与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在协作与交流的日常里,各族儿女无形的心不断接近。产业,让原本陌生的人们,在协作中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在汗水中培育了理解与认同的土壤。
产业之魂,熔铸共同体之精神。产业的蓬勃生长,不仅带来物质的丰盈,更深层次地催生着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与升华。当金黄遍野,当葡萄飘香,当幸福笑容洋溢脸庞,红寺堡的故事已然超越一地一域,成为东西协作、民族交融、迈向共同富裕伟大征程中,一曲荡气回肠的时代壮歌。这份山湖相连、心手相牵的情谊,如同杯中佳酿,历久弥香,见证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磅礴伟力。
(黄炜信 李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