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灵芝 杨永花 唐 彤
一泓清泉映初心,百年古韵颂深情。8月13日晚,来自湘西州泸溪县的大型辰河高腔红色现代戏《贺龙井畔朵朵莲》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成功上演。这部植根于泸溪红色沃土,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辰河高腔精心创排的剧目,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创新的艺术表达,为首都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溯源:一口贺龙井,流淌鱼水情
圆月之下,贺龙井旁,逸梅们没有等到亲人的凯旋,却等来了一张张烈士证。
“弘毅他……他当年在浦市的前卫战斗中,就牺牲了……在贺龙井边就是我们……最后一面啊!”
“玉书啊”……“东润啊”……“阿哥啊”……
台上呐喊融入烈火,台下掌声伴着泪光。肝肠寸断的悲泣声戳中观众的泪点,现场观众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无不为浦市男儿慷慨赴死,以生命为伟大的事业奠基而深深感动,无不为浦市女儿失去丈夫、儿子的万分悲怆而潸然泪下。
泸溪,这方历史厚土,文化灿烂。这方红色热土,丰碑闪耀。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贺龙驻防浦市古镇,创办女校,赈济灾民,开启民智,留下了贺龙井、将军柳等红色遗址,留下了革命的澎湃洪流。该剧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讲述大革命失败后,当地女校校长杨逸梅和恋人共产党员向泓毅等一大批底层劳苦大众迅速成长与觉醒起来,积极开展工作配合贺龙与红军行动,顺应时代的潮流,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不畏强权,追求真理,投身大革命的故事。
巧妙的是,剧中贺龙未直接出场,其形象通过“井”与“莲”的意象贯穿全剧,艺术化再现了那段血浓于水的峥嵘岁月,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心系群众,扎根人民”的初心使命。
焕新:辰河古韵,唱响时代强音
承载这部革命史诗的艺术载体,是泸溪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辰河高腔”。
这一古老剧种唱腔高亢激越,男声酣畅淋漓,女声清亮入云,经典剧目以48本《目连戏》为核心,演出形式多样。1998年,《目连救母》曾赴法国、西班牙演出,轰动欧洲,被誉为“东方戏曲活化石”。2006年,辰河高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贺龙井畔朵朵莲》中,辰河高腔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县文旅局广电局在保留传统唱腔精髓的基础上,巧妙融入湘西山歌的鲜活俚语和质朴民谣,引入西洋和声与现代节奏,创新运用《蝶恋花》等经典词牌,为革命意象注入地方色彩。女声高八度花腔的绝妙运用,男声大本嗓的尽情演绎,迸发出直抵人心的穿透力。唢呐模拟人声的帮腔技法,营造出“裂金碎玉”般的震撼声腔效果,让古老的辰河高腔在新时代舞台上熠熠生辉。
被观众赞为“太动人、太泪奔”的《贺龙井畔朵朵莲》获得2024年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田汉新剧目奖,主演邓七枝、郑敏、向词贤荣获田汉表演奖。
绽放:反响热烈,续写美好明天
当晚的演出,剧院座无虚席。
当高亢婉转的辰河高腔在京华舞台响起,浓郁的湘西风情与澎湃的革命激情瞬间点燃现场。观众们被演员们真挚的表演、动人的故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剧中展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朴素情感和革命薪火相传的磅礴力量,引发了跨越时空的强烈共鸣。演出过程中掌声不断,不少观众感动落泪。
“《贺龙井畔朵朵莲》以辰河戏这一古老剧种来表现本土的红色故事,彰显英雄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的源泉与依靠。主题随剧情的展开,不断累积,水到渠成,达到情节高潮与意旨的叠加冲击力和感染力,意蕴深厚,启人思考,耐人回味。”贺龙女儿贺捷生撰文点评。
“没想到地方戏曲能把红色故事演绎得如此震撼人心!泸溪的辰河高腔真是‘宝藏’艺术,听得人热血沸腾又回味悠长。”一位专程前来观看的北京老艺术家在散场后激动地表示。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二级编剧蒋晗玉是这部剧的编剧,他说该剧通过生动刻画普通民众义无反顾送亲人投身红军队伍的感人场景,以及众多无名英雄为革命事业甘愿奉献生命的壮烈画面,深刻诠释了人民与江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泸溪县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贺龙井畔朵朵莲》进京演出,是泸溪推动红色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标志性成果,是“非遗+红色文化+文旅推介”融合创新的生动实践,开启了泸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红色故事远播的新征程。
随着《贺龙井畔朵朵莲》在京华舞台的绽放,它所承载的那份源于“贺龙井”的军民深情与流淌在辰河高腔中的文化血脉,已如井畔盛开的红莲,馨香远播,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唱着信仰的力量与文化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