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大湖新记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为湖南“十五五”规划献一策
“金点子”摘登⑦

  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引擎作用

  锻造“三个高地”升级版

  网友 吴弘毅

  生产性服务业渗透研发、管理、流通全链条,是先进制造业的“赋能器”;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是科技创新的“转化器”;通过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倒逼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制度型开放,是改革开放的“加速器”。“十五五”期间,湖南应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地位、突出引擎作用。

  一是围绕先进制造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引导先进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立足我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优势,发挥链主企业的“磁吸效应”,大力招引研发、金融、环保、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深度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园区、设计机构等共同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物流企业为先进制造业企业量身定做库存管理、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解决方案。

  二是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打造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重点引进和培育技术转化、企业孵化、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等领域的科技服务企业。强化科研平台服务产业能力,支持四大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与市场化主体、产业园区合作,共建科技服务业示范区。设立省级科技服务业平台建设专项资助资金,聚焦前沿科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概念验证平台、中试熟化平台建设。

  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改革开放能级。依托湖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强化制度集成创新,率先探索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及跨境数据流动规则试点。充分利用五大国际物流通道,推动“制造+服务”的链式出海,引导产业园区、物流枢纽联动发展,为嵌入全球产业链提供强力支撑。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家级平台,搭建面向非洲的专业服务跨境平台,支持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中非跨境产业链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  

  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实施“内聚外融”发展路径

  网友 邵建平 唐旗

  建议打造以长株潭都市圈为核心引擎,衡阳、岳阳为南北两翼副中心的“一核两极”省域发展格局,实施“内聚外融”发展路径,建立“六共联动”机制。

  交通共联。构建“省内畅通、省际贯通、连接全球”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长株潭、岳阳、衡阳、怀化等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群)建设,发挥怀化国际陆港、湘粤非铁海联运、湘沪非江海联运等通道作用。

  产业共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引导全省各地找准细分领域和主攻方向,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业工程等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省内产业链深度整合和跨省域产业协作。

  科技共创。提升跨省协同创新水平,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协同创新模式,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动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等与大湾区、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共享科技基础设施、科技信息库,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应用。

  文旅共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更好转化为湖南旅游品牌的持久魅力。打造湘鄂赣、湘粤桂等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联合开展品牌营销,共建智慧文旅平台,提升“锦绣潇湘”品牌国际影响力。

  乡村共兴。深化省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口协作。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强与湘赣边、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农业科技合作、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支持湘米、湘油、湘菜、湘茶等名优特产发展壮大,打造一批“湘”字号知名品牌。

  环境共营。在生态环境治理上,深化省内“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与周边省份协同推进长江、洞庭湖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加强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共建生态安全屏障。在营商环境打造上,探索建立泛省域市场一体化,建立互认机制,推动商品和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省际“三化”一流营商环境。

  关于形成我省环保执法合力的建议

  网友 姚选民

  要尽快建立“三级联动”执法网络。一是建立省级统筹平台。升级现有生态环境执法指挥系统,整合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监管数据,实现“一个平台调度、多源数据比对”。二是实现流域协同治理。建立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执法标准联盟,统一重金属、总磷等关键指标监测方法。三是形成县域联合执法。推行“执法包干区”制度,相邻的县组建机动执法队,实行案件首接负责制。

  要让技术创新赋能执法效能。一是建立智能监管系统。部署AI视频分析系统,对全省重点工业园区实施烟雾、污水排放智能识别,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二是实现证据固定革命。推广区块链存证技术,对采样检测、文书送达等关键环节实施全程上链,确保证据链完整性。

  要制定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实施“执法尖兵”三年轮训,每年选派一定量基层骨干赴中国环科院跟班学习。建立省市县三级专家库,环境工程、法学等专业人才占比不低于30%。

  要实现公众参与机制创新。开通“随手拍”违法举报通道,设置线索奖励基金,给予举报人奖励。组建环保协管员队伍,优先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监督。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旋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