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业必须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筑牢种业振兴的根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需要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种业人才培养,加快推动种业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和运用。
农林院校作为农林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推动种业振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应努力对标新质生产力要求,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全面提高种业知识产权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种业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加快推进“农学+知识产权”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当前,我国种业发展已步入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新阶段,种业创新涉及育种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全链条。同时,种业知识产权涵盖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农学等多个学科,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属性。畅通这一复杂体系,迫切需要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与方法综合运用。因此,推动“农学+知识产权”学科融合发展,是种业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农林高校尤其是涉农综合性大学应强化顶层设计,设立“交叉学科”学科群序列,构建完善的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机制。在课程建设方面,高校应增设更多与种业知识产权相关的如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生物技术专利实务等课程,打造一流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此推进新文科、新农科建设,培养掌握从育种创新到成果保护全链条技能的复合型种业知识产权人才。同时扩增地方农林院校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指标,鼓励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考生报考,为种业知识产权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加快推进“四维协同+三位一体”的多方位科教融合。面向产业需求,亟须建立“四维协同”的转化机制:一是组织协同,推动农林院校与科研院所共建种业知识产权联盟,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熟化的接力创新体系;二是资源协同,设立种业知识产权转化专项基金,完善成果确权、评估作价、收益分配制度;三是技术协同,加快构建种业大数据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育种材料确权追溯;四是服务协同,建设种业法律服务中心,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布局、风险预警等专业化服务。高校还应构建“三位一体”的融合机制。首先是重构师资队伍,推行“科研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制,要求教师团队既能在种业知识产权领域产出标志性成果,又能将科研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其次是创新平台载体,应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种质资源库等科研平台与实验教学中心,打造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研发种业知识产权智能管理系统,集成品种权数据库、侵权监测预警、价值评估模型等功能模块。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种质资源三维基因图谱,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尖端技术转化为可视化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掌握种业知识产权创造的核心技术。最后是评价体系的变革,建立涵盖知识产权创造、转化应用及人才培养的多元评价指标,将指导学生完成品种权申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
加快推进“实践导向+政府引导”的多元化产教融合。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知识产权保护,是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打破传统教育壁垒,秉持开门办教育理念,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通过调研产业需求和地方发展战略,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使高校输出的人才能够无缝对接种业全产业链实际需求。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实习实践、科研训练、产教平台等领域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导师制,让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传授实战经验和前沿技术。推行案例库共建模式,将种业企业的实际项目与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产业场景,进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大力支持现代种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种业产教融合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完善资源共享、权益分享机制,推进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流通与协同创新,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通过加快种业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服务有机融合、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将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成推动现代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为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法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22JGSZ05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