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守护山河,我守护你”
——记全国“最美拥军人物”石进华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如兰

  湘桂黔交界处的通道侗乡,卧龙山苍松如盖,77座烈士墓碑肃然排列。

  8月4日清晨5时许,年逾七旬的石进华如往常一样,来到通道烈士陵园,为长眠于此的英烈擦拭墓碑、打扫墓地。从青丝到白发,他已在此默默护陵44载春秋。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全国双拥办、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最美拥军人物”,石进华等8位同志和“拥军老阿妈”集体光荣入选。

  “烈士不能无名!”

  “当时心像被针扎了一样。”1982年,28岁的石进华途经卧龙山脚,眼前景象令他心碎——烈士墓群深陷荒草,墓碑东倒西歪,碑文模糊难辨。

  “我要守他们一辈子!”这声誓言从此扎根心底,石进华开始与妻子吴凤宜扛起扫帚锄头,清理杂草、擦拭碑文,修复墓碑、重建名录。

  陵园初建时,还是一座座土坟,木质墓碑在风雨中腐朽。

  “烈士不能无名!”石进华心急如焚。他与吴凤宜翻山越岭,奔走军地部门,在泛黄的档案中搜寻蛛丝马迹。为确认一位广西籍烈士身份,他连写十几封信,最终联系到烈士的妹妹。当白发老人跪在墓前恸哭时,石进华躲在松树后悄悄拭泪。

  夫妻二人逐字誊抄、查阅档案,耗时3年,73位烈士的姓名生平得以重现。然而,至今仍有4座无名墓,成为石进华难以释怀的遗憾。

  44年间,石进华4次参与陵园整修。从木质碑到青石墓,他见证荒芜终成庄严。

  2021年陵园修缮后,百余名烈士亲属长跪致谢,石进华却躲回了家:“该谢的是烈士,没有他们,哪有今日安宁?”

  石进华把烈士陵园化作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为中小学生、退役军人讲述“通道转兵”等红色故事,累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万人次。从小跟着他扫墓的孙女吴雪,如今已是陵园里最年轻的双语讲解员。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他组织“红色记忆”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教导青少年:“和平年代,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未来。”

  让石榴花开遍红色热土

  通道烈士陵园内安眠着汉、侗、苗等民族的77位英魂。作为侗乡儿女,石进华深知:“英烈们为各族同胞牺牲,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每年侗族“大戊梁歌会”,石进华身着侗装,邀请侗、苗、瑶、汉等各族群众共同祭扫。

  当侗族琵琶歌《解放军来到侗乡坡》在陵园响起,湘桂黔“三省坡”的民族团结之花在红色沃土上灼灼绽放。

  2020年清明,贵州的苗族烈士家属杨老伯因年迈体弱难以上山。石进华蹲下身子,背起老人一步步登上台阶。祭扫完毕,老人紧握他的手:“石兄弟,你就是我亲弟弟啊!”

  石进华的事迹被写入通道侗族自治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报告,成为“党建引领、文化聚力”的典范。2021年,通道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石进华的坚守被誉为“石榴籽精神”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石进华荣获“中国好人”“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然而对他而言,最珍贵的还是手机里存着的100多个烈士亲属电话,每个人他都能叫出名字。

  “你守护山河,我守护你。”石进华对英烈的庄严承诺,更是对红色基因的永恒守望与对山河无恙的庄严回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