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湘江副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大湖新记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建华:顺着文字的阡陌还乡

  左琦

  于我而言,邓建华是文学前辈。自七年前在一个文学讲座中认识他开始,与他的微信聊天记录,从没舍得删。

  原因有二。一是,他的话,往往金句频出,一个日常事物便可扯出人生至理,读罢,犹如醍醐灌顶;二是,因他视力欠佳,常将新鲜出炉的手稿,以图片形式发我,央我帮忙打字。如此,我便能第一时间了解他创作的原始肌理,感受他写作的真实节奏,学习他锤炼文字的隐秘逻辑。

  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文学耕耘里,邓建华写得最多的,是高纯度、高浓度的乡间叙事。“黑狗坡”系列家喻户晓,长篇小说《床前明月》《乡村候鸟》等,名噪一时。故园情结,与他的文字紧密捆绑,这些真挚的情感,都被镌刻在了邓建华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体裁作品中,以至于,我无法用某种文体去界定他的作家身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貌似这种单一的标识,已不能体现他轻松驾驭各类文体的能力。

  读他的文字,很难找到雷同于他人的语言范式,却也对应了多年来,他一直孜孜矻矻践行着的文学初心——“顺着文字的阡陌还乡。”

  我纳闷,围绕巴掌大的望城,怎么会有如此多的语言可以呈现?

  他没有正面回复我,而是以其不间断发表文章的实践告诉我,故园这本大书,是读不完,也写不完的。他的脚步,就在这样一个熟悉得无法再熟悉的地方反复游历,去听新老媳妇儿们如何闲聊,去看太阳下长发般的咸菜如何飘飞,去听院落树间的鸟儿如何鸣唱,去看田埂上的油菜花如何盛放。在他眼里,时、事、人、物、景、情皆可落笔。

  美丽屋场、乡村生态、新农村建设、父辈的隐忍与坚守、邻里街坊嬉笑怒骂间温情互动的题材,这些乡情乡音乡味乡韵,从来都在生长,像院角的老藤,攀着记忆的墙,年年抽出新的卷须。他的笔触仿佛灌注了强大的力量,为历史的传承的血脉、为创新的包容的胸怀,操翰成章。

  值得关注的是,他近年频频见诸《中国作家》《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刊的作品,不仅是他设计故事的主体、铺架情节的线条,令人耳目一新,每篇作品的标题,亦值得玩味。“一窝鸟儿一窝亲”“两颗白的一颗黑的”“牛背上的少年”……这些苦心孤诣的冠名,正如他本人所言,是一只只牵着读者去游走文学大观园的手。

  多年的文学创作,让邓建华的写作日渐清朗、明晰、稳健,其专业性与纯粹性,也证实了他笔力的纯熟。与此同时,他人生的步伐也愈发坚定从容。这样的沉稳大气、坚定从容,不仅是岁月的沉淀所致,更是作者在经年的宽泛的听、说、读、写、思中,打开了感官接收器的各种通道。

  写作的本质,既是手艺,更是修行。邓建华对文学的执着,不是挂在嘴边的宣言,而是融进日子里的惯性。当下,他正全身心地沉浸于长篇小说《当然》的创作之中,而即将出版的《花鼓》《满山麻雀》,更是令人期待。邓建华对待文字的敬畏感,从其作品中便可深悉。哪怕一个标点的使用,都透露着不敷衍的态度。他的文字确实带着良心。不玩花哨技巧,不堆华丽辞藻,就像望城的土菜,清清爽爽,却有滋有味。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邓建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