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为湖南“十五五”规划献一策
“金点子”摘登⑥

  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

  网友 言与

  产业方面,可联合长沙、湘潭、株洲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链,形成供应链上下游优势布局。利用长株潭人才优势(本科、职业教育等),有计划地布局一批重点专业学科,为产业链培养一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一些转移产业,并利用对接长三角优势,积极与其他中部省份做好协同发展。

  交通方面,以2029年全运会为契机,加快南部融城,打造长株潭一小时都市圈,加快推进城际轨道、跨城地铁建设与联动,推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交通承建运营新模式。

  生态方面,利用好长株潭绿心,发挥其生态保护作用,防止恶意开发,同时也可在现有基础上规划远足步道、溯溪基地等,实行保护性利用。

  提质农村公共交通体系

  实施“城乡畅联”工程

  网友 覃金华

  将农村公共交通作为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打造“30分钟乡镇生活圈、1小时县域服务圈”。实施“道路、公交”双配套,新改建农村公路,同步规划公交停靠点建设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整合客运、物流、邮政功能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定线、预约”混合运营,固定班次覆盖主干线,电召服务延伸至自然村,试点“公交带货”模式,利用车厢剩余空间发展冷链物流。

  关于形成我省环保执法合力的建议

  网友 姚选民

  尽快建立“三级联动”执法网络。一是建立省级统筹平台。升级现有生态环境执法指挥系统,整合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监管数据,实现“一个平台调度、多源数据比对”。二是实现流域协同治理。建立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执法标准联盟,统一重金属、总磷等关键指标监测方法。三是形成县域联合执法。推行“执法包干区”制度,相邻三县组建机动执法队,实行案件首接负责制。

  让技术创新赋能执法效能。一是建立智能监管系统。部署AI视频分析系统,对全省重点工业园区实施烟雾、污水排放智能识别,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二是实现证据固定革命。推广区块链存证技术,对采样检测、文书送达等关键环节实施全程上链,确保证据链完整性。

  制定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实施“执法尖兵”三年轮训,每年选派一定量基层骨干赴中国环科院跟班学习。建立省市县三级专家库,环境工程、法学等专业人才占比不低于30%。

  实现公众参与机制创新。开通“随手拍”违法举报通道,设置线索奖励基金,给予举报人奖励。组建环保协管员队伍,优先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监督。

  支持基层中医院发展

  网友 张旭

  当前,基层中医药发展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基层中医院西化严重,科室设置缺乏中医特色;中医队伍人才断层明显;中医诊疗费用亟待调整;中医药发展扶持政策有待加强等。

  建议促进中医院回归本原,普及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科学规范设置科室,体现中医特色和中医治疗方向。加大中医诊疗技术和中药使用力度,使之占据主导地位。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中医院师带徒制度,对跟徒医师实行适当补贴。开辟人才绿色通道,聘任民间名中医到中医院任职。

  科学调整中医诊疗收费标准。推行合理的诊疗费分级价格,对短期内(如一周或半个月)复诊病人降低其诊疗收费。根据疗效和对比西医治疗费用,合理确定相关中医项目治疗费用。

  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设专项经费,改善基层中医院办院条件,激励开展中医药服务。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纳入医保范围,调升现有项目医保支付比例。逐步建立完善中医治未病的功能体系,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探索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耦合发展

  网友 尹云

  建议在“十五五”规划中设立“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耦合发展”专项工程。倡导“当用则用、不当用则禁止浪费”和碳积分方式,践行物尽其用的新节约理念;以多元化碳金融(如资产支持证券ABS)工具箱整体倾斜式扶持为手段,全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构建“政策引导-市场激励-技术创新-数字赋能”四位一体、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双轮驱动的系统性新发展格局,以降低循环经济的边际成本、破解绿色转型的“三元悖论”;通过一个体系(万物皆可循环),两方面作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三个层次(小、中、大循环),四种绿色(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GDP)等四维方式,开发基于AI的循环经济风险定价模型,引入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构建“资源循环溯源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探索建立基于虚拟电站的循环经济自贸区,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碳市场,使绿色金融耦合的循环经济对GDP贡献率超20%,将“四位一体”模式上升为国家标准乃至全球可持续金融倡议。

  加强基层地质灾害点排危除险

  网友 代益帆

  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评价标准是基于过往是否发生过灾害。根据县级灾情速报来看,近年来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生的险情较少,更多险情发生在非地质灾害隐患点。

  建议健全风险巡查机制,实行“销号”动态管理。一方面将雨后应急巡查制度化,由镇、村两级对非隐患点开展隐患速报;另一方面建立“地质灾害随手拍”数字平台,村民可直报隐患,镇级审核、县级销号。补充专业力量,精进地灾隐患点评价标准。及时组织排危除险工程,建立县级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响应制度。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旋 整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