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湘江副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宫崎骏:用动画影响世界的造梦者

    宫崎骏《出发点》内页图。

  冬漫

  宫崎骏的每一次“隐退”与“复出”,都像他的动画作品一样充满戏剧性。而这位动画大师的真实人生,同样充满了矛盾与自省。

  他所出版的首部随笔集《出发点》,不仅全面记录了他的创作历程与生活哲思,更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生活琐事与内心挣扎,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普通而真实的宫崎骏——

  一个人如何从多愁善感的少年,一步一步成长为用动画影响世界的造梦者。

  1.用画笔去表达温柔、希望与爱的力量

  1941年,宫崎骏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日本战败时,宫崎骏年仅4岁。尽管后来的他对当时的记忆模糊难辨,但社会的贫困萧条,父辈的高谈阔论,让小小的宫崎骏成长为一个内心敏感而自卑的少年。他从小就把父亲当作反面教材,难以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我就这样成了一个讨厌日本的日本人。”

  在18岁那年,他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电影——日本首部长篇彩色动画片《白蛇传》。

  面临高考的压力、青春期的惶恐,种种情绪在电影结束那一刻涌上心头,他失魂落魄地走在雪花簌簌落下的街头,那些原本令他着迷、描写“人间不如意”的流行漫画,此刻变得索然无味。

  他忽然发现,自己并不想画那些愤世嫉俗,否定人生的东西,而是渴望肯定这个世界,用画笔去表达温柔、希望与爱的力量。

  大学毕业后,宫崎骏怀揣对动画的热情和梦想,进入东映动画公司。他住在一套四叠半的小房子里,每天五点一到就回家,因为他认定在公司这种地方待久了,人就废了。

  只要有机会,他就参与动画制作。职位从原画到构图,再到导演,他在行业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也积累起丰富的经验。

  那段时期,他忙于工作,却也结识了阿朴(高畑勋)、大冢康生等挚友。那时他们都很年轻,雄心勃勃,充满希望。毫无疑问,那段青春岁月就是人生最充实、最重要的出发点。

  2.在自然的节奏中找回创作源泉

  然而,电视动画枯燥的流水线渐渐让宫崎骏感到厌倦,不管是制作中的作品还是新企划,都无法激起他的斗志,连《白蛇传》带来的感动也渐渐淡去。

  他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转折正在来临,却无法确切地把握这转折将通往何方。

  在此之前,宫崎骏始终认为创作是循着自己的本心和欲望,但随着电视动画的量产,工作环境的恶化,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这种迷茫不仅关乎创作方向,更关乎作为动画人:该如何在变革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30岁那年,宫崎骏怀着憧憬初次造访欧洲,却发现整洁的欧式小镇和发达的工业文明并不能触动心弦。再次让他改变想法的,正是那片他十分熟悉,又令他爱恨交织的故土。

  “我想回归田园,却始终在城市的烟尘中摸爬滚打。”当他在林间漫步,看见山毛榉初绽的嫩芽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涌上心头。

  他开始重新审视来自自然的馈赠:土地孕育的一切,草木、气候、饮食,甚至母亲讲述的乡村日常,都随着岁月的变迁化作养分,融入了创作。

  生活再艰难,也要倔强地活下去——这逐渐成为他最想传递给世界的信念。

  《天空之城》中的机器人兵、小兽、大树和飞行石,共同维系着静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没有主宰者,却有默契的节奏,那是生命在漫长时间中自然形成的呼吸。

  《风之谷》中的腐海由毒素、真菌与奇异植物交织而成,既是死亡的象征,却也是净化世界的希望。生长于腐海深处洁净世界的植物,正是生命最动人的宣言。

  这位曾经厌恶自己的大师,在自然的节奏中找回了创作源泉。

  他描绘的不是理想化的自然,而是一个生生不息、既温柔又残酷的现实世界。

  对他而言,敬畏自然就是对生命本真的尊重。

  童年的隐秘伤痕,对自然的深刻洞察,让宫崎骏的动画世界里永远存在着温柔的悖论。

  “我之所以想做面向孩子的作品,也是出于某种补偿心理。”

  “我觉得童年不是为长大成人服务的,童年就是童年,只有在童年才能体验到那些独一无二的东西。”

  许多年后,即使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金熊奖等殊荣,他依然坚持——要为孩子制作动画。

  3.为幻想世界注入现实的重量

  然而,能打动孩子的魔法往往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即使创造出无数瑰丽奇妙的幻想世界,最重要的仍然是为之注入现实的重量。

  在《龙猫》中,小梅和小月与传说中的森林守护神“龙猫”邂逅,收获了一段奇妙的缘分。但她们依然会像普通姐妹一样争吵,会为母亲的病情忧心忡忡。温柔的宫崎骏最终让她们乘上猫巴士夜访医院,这个最为梦幻的场景,映照出了孩子真实的期盼。

  他不再回避描绘现实的残酷。环境的恶化、人性的阴暗,都在他的作品中赤裸呈现。

  不能飞的琪琪、流离失所的希达、被诅咒的苏菲……宫崎骏笔下的主人公们带着现实生活的伤痕,却从未沦为悲情的符号或故事的陪衬,而是纯真、勇敢、拥有自我救赎的力量,最终蜕变成为能够被拥抱、被理解、被尊敬的存在。

  他将真实的生存命题化作孩子也能理解的温暖寓言,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幻想,背后也蕴藏着直面生活的勇气。

  挚友高畑勋被宫崎骏叫作“大地懒”,而在他的眼中,宫崎骏是个“矛盾的集合体”——在工作现场,是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严苛的自律与炽热的创作欲让同事们又敬又怕;在私底下,却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与敏感。孩子气的天真与成年人的克制不断碰撞,最终在作品中完美呈现。

  翻开《出发点》,仿佛打开了宫崎骏从不离身的灵感笔记本,那些曾经压抑的情感、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类复杂性的疑惑,乃至对业界前景的两难心情、人生的精彩瞬间,都在纸页间清晰地铺展开来。

  “不要为了无聊的感性和自我去做电影。”

  “大家都忙着赶时髦,所以我无论如何都想做一个怪老头。”

  “别人都去追赶潮流,我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说赌上自己的人生未免有些夸张,可既然选择了动画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做些有价值的事。此时此刻,我正在探索自己该走的路。”

  “我的割裂感与观众对解放内心的渴望是一致的,但都需要坚定的意志。所以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回到自己的出发点。”

  作品来自人生,而人生也被作品反哺。

  为了创作,他不断观察、思考和修正自己的人生态度,让过去的经历一一融入画布。也让我们明白,我们所喜爱的每个角色其实都是他内心某部分的投影,而每个世界观的构建,也是他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在《出发点》中,他嘲讽媚俗,拥抱真情;不擅长写剧本,却相信故事自有生命;痛斥工作狂文化,自己却永不停止创作。

  这种自我撕扯的张力,孕育出了那些既扎根现实又闪耀理想光芒的动画角色,让人们真正触摸到他毕生求索的创作原点。

  无论生活如何残酷,生命本身就蕴含着超越困境的力量,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找回自己的出发点。

  也许当宫崎骏再一次宣布退休时,观众不会再追问真假。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想讲述的故事,想描摹的世界,他的画笔就永远不会真正停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