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
“所有的种子探险家们,欢迎来到属于你们的种子乐园!”6月28日,在观展公众的欢呼雀跃中,2025年湖南美术馆“种子派对:童年艺术计划”正式启幕。今年,“种子派对”呈现的是一场关于美育破土的生长路径,每个项目都是一颗种子,分别展示着属于自己的“破土轨迹”。
1987年,教育理论家滕纯先生正式提出了“大美育”一词,认为美育无处不在,应努力构建开放多元的美育框架。上世纪初,蔡元培先生也在提倡艺术教育的同时,已经构想涵盖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及学校美育等多元层次的大美育蓝图。以此为基点,湖南美术馆努力探寻差异化培育基质中的多元场景碰撞,让心灵之壤中的每颗种子都实现从“观看”到“对话”的转变。
乡村美育的“光合作用”
近年来,湖南美术馆不断深入乡村,先后赴浏阳桃源村、湘西夯沙村、湘西保靖县吉信镇开展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大力推动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美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构建“微展览+微公教+微讲座+微创作”模式的乡村美育品牌项目。
今年乡村美育更加多元、包容和开放地展示在“种子派对”的各个板块,通过在郴州、安化、湘潭、武冈等乡村小学的艺术探索,太阳基金会以“记忆、此刻、未来”为线索,用一张张捕捉课后的恣意和笑语的摄影作品,斑驳的旧课桌、泛黄的牛皮纸与山间捡拾的树枝诉说着大山和童年的密语;一首首关于大自然、星星与田野的歌谣和没有技巧的稚嫩诗行,让每一个“未来”都具体化,像纸飞机一样带着最纯真的期盼飞向成长和远方,迸发着最动人的生命力,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带我们感受土地孕育的无限可能,见证最质朴却最珍贵的童心和创造力,呈现了一场充满野趣与想象力的时间之旅。
“虫洞、泥土与云端”聚焦乡村儿童的美育成长轨迹,将乡村儿童的泥土记忆、乡村想象与科技美学交织,展示儿童视角下自然创新的共生力量。他们用采集于各处的天然泥土为颜料创作出一幅由36幅山水小品拼成的3.6米巨幅画作勾勒着家乡山水,在玻璃管中展示的泥土标本,更是诉说着他们与大地的情感联结。此项目努力构建“自然场域+AI互动+儿童艺术”的互动空间,通过电子画屏和AI图像生成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艺术印记,邀请公众体验科技赋能的艺术创造,在灯光投映下的斑驳树影中,诉说着乡村儿童对山林的生命回响,诠释着他们与生态的对话。
治愈心灵的“非药物处方”
在美育体系的不断演化进程中,社会参与艺术作为一种新型驱动力,正逐渐重构美育的理论与实践路径,丰富着美育的内容和维度,特殊群体则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让美育更具包容性、疗愈性和社会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用说明书,只是有的人打开方式更特别。”这是走进“寻找52赫兹”让很多公众驻足的一句话。
在广袤的宇宙深处,52赫兹的鲸歌孤独而独特,展览努力捕捉这些珍贵而独特的“频率”,正如很多孤独症儿童丰富斑斓的内心世界,等待着我们跨越隔阂,去倾听和产生共鸣。在这里,独特的鲸歌在展厅回响,这只鲸鱼因独特的频率无法被同类听见,正如孤独症儿童活在自己的“频率”里。当我们尝试拉开“孤独抽屉”了解孤独症小知识,走进“不孤独花园”欣赏黏土艺术,研究“鲸奇扭扭课堂”中的神奇康复教具,才明白他们是在用大胆的色彩、奇妙的构图、自由的线条、绝非无序的涂鸦,展示着自己世界里独特的秩序感,这也是他们灵魂深处最纯粹的表达和对话。生命教育在这里也不再是专业术语,“回到妈妈肚子里”让“子宫”有了别样的表达,小朋友们合力搭建出一个安全的“小房子”,仿佛宝石的多面体,提供温暖的保护,让我们有能力探索这个世界。
在“医疗+美育”深度交融的沉浸式梦幻对话场域中,生命的温度与人文的关怀在此双向奔赴,“生命树的小果实”化作一面面能照见生命温度的“魔镜”,带我们踏入“生命诗章”之旅,这趟旅程让生命教育成为一场充满创造和哲思的视觉盛宴,让公众在观展中感受生命的深邃。
馆校合作的“成长充电站”
馆校合作是让艺术走进课堂,从“高冷展览”走向“鲜活教材”的重要桥梁,湖南美术馆通过馆校共建美育实践基地,搭建美术馆公共教育与学校美育之间新的资源平台,以此打破课堂边界,实现美育职能优化,弥补美育资源短缺,在“种子派对”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美育教学和实践空间,让艺术“可触可感”。
在孩子们的世界,生怕打扰到独属于他们的欢乐,踮起脚尖走进博才小学的“童话小镇”会发现,魔法树正在打哈欠,玻璃房子在飞,石塑黏土小怪兽在玩捉迷藏,墙角的小山坡上长满惊喜;博才阳光小学的“智能再生侠”以“环保+科技”的理念打造独特环保的创意机器人,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简单易懂的编程知识,让机器人的机械臂灵活摆动仿佛拥有了生命,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与思维冲击;当春风掠过窗棂,与花香在教室里共舞,中雅培粹少年们的眼眸中,仿佛藏着整个春天。他们让油画棒与油画颜料在纸面游走,晕染出莫奈花园里流动的光影;闪烁着修拉点彩的灵动韵律;流淌着吴冠中先生笔下的东方诗意,那些被定格的色彩与线条,让“青春与春天的一切”,终将成为永不褪色的青春回忆。
这些项目让“种子派对”实现从“单一展示”转向“教育服务”,让教育突破围墙,使儿童在真实场景中成长为有创造力、责任感和社会情怀的个体,既是教育改革的实践,也是美术馆社会价值的体现。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整合、学习方式革新和社会价值传递,让美术馆与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合作模式也变得更丰富、更多元,艺术教育内容更优质、更直观、更生动,为美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种子派对”将美育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体验,它不仅仅是展示和互动,而是一场从个体到社会的“美育生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