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大湖新记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年过去了,团洲垸重回“鱼米之乡”的模样
李发财“发了小财”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7月18日上午,云厚、天闷,蝉鸣声不绝于耳,华容县团洲垸开阔的田野间,空气中氤氲的稻香愈发浓烈。

  收割机在田里轰隆隆跑几圈,谷仓就堆满了,传送带把金色的谷粒分装到一个个袋子中。一袋谷子50多公斤重,团洲垸种粮大户李发财双手一提,快步搬到车上。

  汗珠在额头上聚集,上衣被汗水浸透。尽管辛苦,但李发财黝黑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时隔一年,终于丰收了!”李发财舒了一口气。现场,经省农学会组织的测产专家组测定,李发财今年种的早稻平均亩产达605.2公斤,比往年高了150公斤以上。

  从灾区到粮仓,这一年来之不易。

  去年7月洪灾,团洲垸约47平方公里被洪水淹没,万亩水稻颗粒无收,其中包含李发财的300多亩稻虾田。田埂、沟渠被冲垮,稻田里不见一株水稻,龙虾跑得无影无踪。“损失30多万元,背着贷款,还有3个孩子要养……”李发财说,当时他瘫坐在泥巴上,很绝望。

  很快,多方伸出援手,将李发财从泥淖中拉起来。政府第一时间修复农田水利设施,每亩田除了有300多元的保险赔偿,还有当地政府给予的800元补助,银行还给了半年免息……

  信心逐渐重塑。各级农业专家传授真本领,让李发财转亏为盈。稻田里,省里来的水稻专家罗先富俨然一副农民形象——皮肤黝黑、满身泥巴。他正踩在湿漉漉的泥巴上,看水稻结实率、查病虫害情况。

  “半年来,他至少来了‘M次’。”李发财笑着说,网上流行用“N”表示很多,但罗先富来得太多了,至少是“M次”。为了方便照顾自己的田,罗先富经常住在团洲垸。

  团洲垸的发展,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我们要用好品种、好技术、好模式,给团洲垸老百姓带来实惠,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说,省农科院和华容县开展院地合作,成立省农科院团洲垸现代农业研究院,派出专家常驻团洲垸,推行“双季稻双破双立生产技术”,从品种选择、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保姆式指导。

  田埂上,李发财用新收获的早稻米,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米饭。记者尝了一口,香味浓郁,生津回甘。

  “听从专家的建议,今年第一次种早粳1号,没想到高产又优质。”李发财说,除了每亩增收150公斤谷子,每公斤谷子的售价比普通早稻至少贵0.4元。稻谷还没归仓,就已经被长沙、岳阳的一些餐饮店预订走了,专门用于做蛋炒饭。

  早上下过雨,田边的水沟一片浑浊。李发财蹲在水边,用手拨动着水面,笑着说:“水底下藏着宝贝呢!”

  之前,李发财是在中稻田里养龙虾,今年他第一次尝试在早稻田里养龙虾。5月下苗,7月初错峰上市,每公斤龙虾售价近20元,供不应求。算下来光一季虾,每亩就增加纯利润1300元。

  收了早稻种晚稻,晚稻田里再养一季龙虾苗……李发财估算,今年增加面积后共400多亩稻虾,年利润将达40多万元。

  “各级各部门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力度大,我也在不断积累经验,以后会挣得更多。”李发财说,母亲给自己取名“发财”,但种了8年田,以前只够勉强养家糊口,今年是挣得最多的一年,“发了小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